东方大国没有免费的午餐!蒙古那个超级大铜矿,离中国边境才80公里,结果没抱上中国大腿,便宜了力拓! 看起来,力拓拿下了世界级资源,但该项目开了多年,双方都没尝到甜头,蒙古原本想靠这座矿重振经济,结果资源在手,却只能看着别人挖,力拓投入巨大,却迟迟收不回本钱,合作变成了一场双输的困局。 为了稳住合作,蒙古政府竟然主动免除了力拓的24亿美元债务,看似爽快,其实透着无奈。 国家经济吃紧,项目赚不到钱,若不让步,外资一撤,巨额投入就要烂尾,能撑到现在,已经是硬挺。 力拓也不是没打算盘,它看准铜需求越来越大,提早布局,想趁铜价上涨狠赚一笔,但蒙古提出一堆条件,让他们连呼吸都费劲。 蒙古政府死盯着电力问题,要求矿区电必须自建,还不准从国外买电,力拓被迫掏出巨资,在沙漠里建了个300兆瓦电厂,本该挖矿的钱,全砸在配套上。 电的问题刚稳住,蒙古又加码,要力拓把周边的金矿和其他伴生产资源一并开发,对于力拓来说,铜矿能立刻创收,金矿得看行情。 可蒙古不管这些,坚持一揽子推进,项目一拖再拖,风险越来越高,投资周期也被无限拉长。 其实,蒙古一开始就打错了算盘,本想借靠近中国的地理优势节省运输成本,把矿运到天津港,价格能低点,利润能多点,结果,运输、通关、仓储,一环接一环,全是开销,离中国近,反倒没得到便宜。 看着资金越投越多,回报却遥遥无期,蒙古政府干脆换了思路,先稳住合作再说,于是那笔24亿美元债权一笔勾销,换来的,只是一点喘息时间,蒙古想尽快脱贫致富,但这座矿反而成了最难啃的一块骨头。 从力拓的角度看,这样的大项目他们早见多了,资源国为了掌控更多主动,条条框框加个不停。企业则斤斤计较,成本算得死死的,一个要护底线,一个要保利润,拉扯到最后,工程推进缓慢,利润被时间吃掉。 蒙古原想自己赚一笔外汇,靠矿石带动整个经济结构调整,但现实是一地鸡毛,矿区要钱,电厂要建,道路要修,到头来钱是花了,利没影,资源握在自己手上,却还在替别人打工。 而力拓虽然控制开采,但背着沉重债务,回本更是遥远,铜价涨起来固然好,可产能一扩,前期投入更多,利润表面光鲜,实则暗流汹涌。 更关键的是,中国始终是这盘棋的真正主角,铜最终还是得卖给中国市场,价格、需求、政策,全都牵动着项目生死,蒙古想靠近邻优势谋主动,现实却是被动的等待。 奥尤陶勒盖铜矿,是资源与资本之间的较量,也是一个国家成长的代价,面对巨额投入和长期博弈,蒙古必须学着怎么不被掏空,外资也不得不学会让步,真正的赢家,或许还没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