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杨振宁逝世 1922年,杨振宁生于安徽合肥,7岁随父迁居清华园,那座砖红色的科学

杨振宁逝世

1922年,杨振宁生于安徽合肥,7岁随父迁居清华园,那座砖红色的科学馆自此埋下他科学梦想的种子。13岁时,一本《神秘的宇宙》让他对父母立下“将来要拿诺贝尔奖”的誓言,彼时无人料到,这少年狂言终将成为震撼世界的现实。

1937年,16岁的杨振宁以同等学力考入西南联大,在战火纷飞的昆明,他师从王竹溪、吴大猷等名家,在父亲杨武之的引导下接触近代数学思想,为日后研究奠定根基。1945年,作为留美公费生,他远赴芝加哥大学求学,起初立志钻研实验物理以报效祖国,却在实践中发现自身天赋更在理论领域。在“氢弹之父”泰勒的点拨下,他转向理论物理,从此踏上探索宇宙奥秘的征途。

1949年,杨振宁进入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与爱因斯坦成为同事。1954年,他与米尔斯合作提出“杨-米尔斯规范场论”,这一理论被视作与麦克斯韦方程、爱因斯坦相对论比肩的物理基石,此后数十个诺贝尔奖皆与之相关。1957年,35岁的他因与李政道共同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斩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成为首位获此殊荣的华人之一,更打破了“中国人不如人”的心理桎梏。

1971年,杨振宁成为中美关系解冻后首位回国访问的顶尖科学家。当从挚友邓稼先口中确认中国原子弹是自力更生研制时,他当场激动涕零,这份家国情怀贯穿一生。他先后倡议创办中科大少年班、设立软件专业,发起多项科技奖励基金,为中国科教事业架起国际桥梁。

1997年,杨振宁应清华之邀筹建高等研究中心,他四处募资,捐出全部工资,力邀姚期智等顶尖学者加盟,让清华高研院迅速跻身世界一流。2003年,81岁的他定居清华园,将住所命名“归根居”,写下“耄耋新事业,东篱归根翁”的诗句,兑现了“助清华理科复兴”的承诺。即便年过九旬,他仍坚持为本科生授课,发表数十篇SCI论文,直至百岁仍为人才培养建言献策。

这位手握13项重要物理贡献的科学巨匠,曾获拉姆福德奖、爱因斯坦奖章等无数殊荣,小行星3421号更以他命名。但他最看重的,是“中国人能行”的信念传承。正如感动中国颁奖辞所言:“他贡献给世界的,如此深奥;奉献给祖国的,如此纯真。”

从清华园的懵懂少年到物理学界的泰山北斗,杨振宁用百年人生书写了科学与家国的双重传奇,成为跨越世纪的精神坐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