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中方反制第一天,第一个上门求合作的西方国家出现,美欧都没想到。 中方反制韩华海洋公司5家子公司的举措,引起美韩两国的高度警惕,就在美方想借机离间中韩关系的时候,有一个西方国家做出了让美韩乃至欧洲国家都意外的决定。 新西兰铁路部长温斯顿·彼得斯已经证实,该国已经将两艘大型轮渡的订单交给中国船舶公司,与韩国此前的合同就此作废。彼得斯还强调称,中企的专业能力、技术实力和生产规模都让他信心倍增,与中企合作是新西兰的最优方案。 这一决定来得相当突然。就在几天前,韩国还在为中方制裁韩华海洋5家美国子公司而焦头烂额。韩国总统李在明的"钢丝外交"瞬间失衡,制裁令禁止中国国内组织或个人与这些子公司合作,标志着中方首次反击美国帮凶。韩国政府迅速启动中韩经贸沟通渠道,希望将影响降至最低。然而,坏消息接踵而至。 新西兰政府宣布将两艘大型渡轮的建造订单交给中国企业,彻底抛弃曾经的合作伙伴韩国。这一连串事件让韩国政府深感焦虑,也让国际社会聚焦中美博弈中的各国选择。中方制裁的导火索是美国301调查措施的生效,试图通过贸易壁垒打压中国制造业。作为回应,中国采取对等反制,不仅针对美国企业,还首次扩大范围,制裁韩国航运巨头的美国子公司。 新西兰的选择则显得更为务实。新西兰铁路部长直言,选择中国企业是因为其高性价比和可靠的交付能力。据估算,这将为新西兰节省数十亿新西兰元的成本。 而此前与韩国企业的合作因质量问题和工期延误导致项目烂尾,最终不得不支付巨额赔偿金与韩企解约。这一经历让新西兰对韩国造船业失去了信任。 这两艘公铁两用渡轮长200米,每艘可载客约1500人及40节列车车厢,预计将于2029年交付,用于连接新西兰南北岛。彼得斯确认,新渡轮将由广船国际负责建造,但具体造价尚未敲定仍在谈判之中。 新西兰《邮报》网站14日报道称,由新西兰前工党政府主导的iRex项目原计划由韩国现代尾浦造船厂承建,但因港口基础设施成本严重超支,新一届政府上台后于2023年12月取消了该项目。该项目在2021年获批时预算为14.5亿新西兰元,但最后总成本却飙升至40亿新西兰元。 中国造船业的优势不仅在于价格,技术标准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广船国际持有多项船舶设计专利,在环保和能效方面有创新,新渡轮将采用低排放动力系统,符合新西兰的碳中和目标。韩国船厂虽技术先进,但成本控制较弱,定制化要求往往导致报价上涨,项目管理中的沟通问题也拖慢进度。 新西兰国内舆论对iRex项目批评激烈,媒体经常报道渡轮故障导致航班取消的事件,公众对政府浪费税款感到愤怒。新政府需要展示果断解决问题的形象,转换订单被包装成"强硬止损"的明智之举。中国船厂提供的确定性是重要卖点,固定价格意味着预算不会意外膨胀,确定交付日期让规划变得简单,这对于国家基础设施项目至关重要。 新西兰南北岛交通依赖渡轮系统,现有船只平均船龄超过30年,故障频发已经影响到经济和民生。政府必须尽快更换老化舰队。广船国际的设计考虑了新西兰的实际需求,渡轮可容纳1500名乘客和40节火车车厢,尺寸优化后兼容现有港口设施,无需额外投资改造基础设施,进一步降低了总体项目成本。 韩国船厂的方案要求港口大幅扩建,港池需要拓宽,铁路线需要重新布线,电力系统也要升级以适应新船,这些附加成本让总预算飙升。中国方案避免了这些连锁反应。 新西兰不是第一个转向中国的西方国家。2024年,英国也曾将一艘科考船订单交给中国船厂,法国在2023年采购渡轮时也考虑了中国的选项。这些国家都面临类似的预算和交付压力。五眼联盟成员中,澳大利亚近年也从中国采购多艘民用船舶。新西兰的决策因此具有象征意义,表明即使在政治敏感的联盟内,经济理性仍占上风。 新西兰政府在宣布决定时强调,这是基于纯粹的经济考量。温斯顿·彼得斯表示,这个决定"绝非针对韩国",指出前任政府的项目管理存在严重问题,新政府需要快速解决这个政治包袱。通过转换承包商,舆论焦点从失败转向了止损。公众的注意力被引导到"节省数十亿"上。 中国造船业在全球的地位是决策背后的关键因素。民用高端滚装船和公铁两用船的产能正向中国集中。中国船厂拥有完整的供应链体系,从钢材到发动机,大部分部件都能国内生产,这种垂直整合降低了对外部供应商的依赖。批量化建造能力让中国船厂能快速交付,分段总装技术提高了生产效率。同等规格的船舶,中国造价比韩国低20%左右,交付周期通常缩短30%以上。 广船国际的报价比韩国修订后的方案低数十亿纽币。新西兰政府在宣布决定时格外高调,温斯顿·彼得斯多次接受媒体采访,强调这是"为纳税人省钱"的典范。 政治对手的失误被用来衬托现政府的明智。项目重启后的管理由新团队负责,Ferry Holdings公司直接监督建造过程,定期进度报告将向公众公开,透明度旨在重建信任。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