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66年冬,未央宫的铜钟刚敲过三更,一阵撕心裂肺的哭声突然从长乐宫传来,惊动了守夜的禁军。 年仅15岁的上官太后趴在窗边,望着宫外霍府方向的火光,她刚得知,自己的外祖父霍光一家,上至70岁的族人,下至襁褓中的婴孩,全被押赴市曹腰斩,连带着霍家经营数十年的势力,一夜之间灰飞烟灭。 当汉宣帝刘询带着内侍走进长乐宫时,看到的是蜷缩在榻边、泪水浸透龙纹裙摆的太后。她抬起布满泪痕的脸,声音发颤:“陛下,外祖父当年权倾天下,连废立皇帝都敢做,可到头来,怎么就落得满门抄斩的下场?权柄再大,难道连家人都保不住吗?” 汉宣帝拿起帕子递给她,语气比平时温和了几分,却字字清晰:“太后,并非朕无情无义。霍家今日的结局,是他们一步步自己选的,朕不过是顺了天意、应了国法。” 谁还记得,十年前的霍光,曾是汉宣帝眼中“再造社稷”的恩人?汉武帝死后,霍光受遗诏辅佐汉昭帝,昭帝早逝后,他先立昌邑王刘贺,发现刘贺荒淫无度,又果断将其废黜,从民间迎回寄养在掖庭的刘询,推上皇位。 那时候的霍家,是真的“权倾天下”。霍光的儿子霍禹任大司马,侄子霍云、霍山掌管禁卫军,女儿霍成君是皇后,连上官太后都是他的外孙女,朝堂上半数官员都出自霍家门下,甚至霍光每次上朝,汉宣帝都要起身相迎,以示尊重。 可这份“尊重”的背后,藏着汉宣帝难以言说的隐忍。刚登基时,宣帝想立发妻许平君为后,霍光的妻子却不甘心,暗中买通女医,在许皇后分娩时下毒,硬生生夺走了她的性命。 事后霍显把真相告诉霍光,霍光为了家族,压下了这件事,还逼着宣帝立自己的女儿霍成君为后。 宣帝表面顺从,心里却记下了这笔血海深仇。他夜里睡觉时,常摸着许皇后留下的旧钗,却从不敢在霍光面前露半分不满。 真正让霍家走向毁灭的,是霍光死后霍家人的“作死”。公元前68年霍光病逝,汉宣帝表面上以帝王之礼厚葬他,暗地里却开始逐步收回霍家的权力:先是把霍禹的兵权分给其他将领,又把霍云、霍山调出京城,让他们去封地任职。 可霍家人非但不知收敛,反而觉得宣帝“忘恩负义”。霍显在家中咒骂宣帝“白眼狼”,霍禹、霍云更是暗中联络旧部,密谋在祭祀时发动政变,废掉汉宣帝,另立霍禹为帝。 他们以为做得天衣无缝,却不知汉宣帝早通过心腹摸清了他们的阴谋。公元前66年秋,宣帝下令逮捕霍家核心成员,从霍禹到霍显,再到霍家的门生故吏,一口气抓了上千人。 朝堂上有人替霍家求情,说“霍光有大功于社稷,应留一脉”,宣帝却摇头:“霍光有功,朕没忘,可他的家人谋反,是要颠覆大汉江山,朕若纵容,何以对列祖列宗?” 最终,霍家满门被判处腰斩,霍成君皇后之位被废,打入冷宫,连带着与霍家有牵连的官员,或被处死,或被流放,曾经煊赫一时的霍氏家族,就此从历史舞台上消失。 上官太后看着汉宣帝平静的侧脸,突然明白过来:外祖父的权力是大汉给的,霍家却想把权力变成“私产”,甚至要夺走刘家的江山,这才是灭门的根源。她擦干眼泪,轻声道:“陛下说得对,是霍家自找的。” 多年后,汉宣帝在祭祀汉武帝时,仍会特意提到霍光的功绩,下令为霍光单独立祠。他始终清楚,自己恨的是霍家的谋反,而非霍光的辅佐。 这或许就是帝王的清醒:恩情要记,国法更不能废;权力能给人荣耀,也能让人万劫不复! 参考文献 1. 《汉书·霍光金日磾传》,中华书局1962年版 2. 《汉书·宣帝纪》,中华书局1962年版 3. 《资治通鉴·汉纪十七至十八》,中华书局1956年版 4. 《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附霍光事迹),中华书局1959年版 5. 吕思勉《秦汉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