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现在的澳大利亚后悔死了。原因就是印度那边来了大量的留学生,这些留学生在学签证到期后竟然赖在澳大利亚不走,并且要求澳大利亚给他们发放永远居留证,然后大批的印度留学生上街游行抗议,甚至还有人跑到移民局大闹,反正就是不给发居留证就一直闹。 澳大利亚这几年靠着国际学生撑起了好大一块经济天花板,尤其是印度学生,数量多得像潮水一样涌进来。可现在呢,政策一紧,学生们签证一到期就开始闹腾,要求直接转永久居留权,街头抗议、围堵移民局,搞得政府头大如斗。很多人私下里嘀咕,说澳大利亚是不是后悔当初大门开得太宽了?这不是空穴来风,2024到2025年这段时间,澳洲的移民话题闹得沸沸扬扬,印度学生成了焦点。 先说说印度学生在澳洲的规模吧。官方数据摆在那儿,2024年澳洲国际学生总数超过80万,其中印度学生占了近两成,差不多12万多人。这些人可不是白来的,每年光签证费就收了上亿澳元,2024年7月还从1600澳元涨到2000澳元。学生们来了之后,不光交学费,还在当地打工、消费,拉动经济。据澳洲统计局的报告,国际教育行业贡献了近500亿澳元的产值,印度学生在这块儿功劳不小。他们学计算机、工程、护理这些热门专业,毕业后不少人想留下来干活儿,填补澳洲劳动力缺口。想想看,澳洲老龄化严重,建筑、医疗这些领域正缺人,印度学生一来正好对路子。可问题就出在转正上。学生签证到期了,本该打包走人,可很多人选择拖着不走,或者直接申请工作签证过渡到永久居留。为什么?因为回印度就业市场竞争太猛,工资低,机会少,在澳洲至少能多赚几倍。 这就引出了抗议的事儿。2024年下半年开始,悉尼、墨尔本这些大城市,印度学生组织了好几波集会。8月底那次规模最大,数百人拉横幅,高喊口号,要求政府放宽永久居留门槛。澳洲的移民系统有条叫“485临时毕业生签证”的规则,本来是给学生毕业后工作两到四年的缓冲期,可申请PR的配额有限,2025-26年总共就18.5万个永久移民名额,竞争激烈。学生们觉得不公,觉得交了那么多钱,贡献了那么多,为什么就不能留下来?有报道说,有些人直接冲进移民局办公室,围着柜台要说法,文件扔一地,保安都拉不住。不是说他们全赖着不走,但确实有部分人签证过期后黑着继续打工,租房、找活儿,融入社区了就不想挪窝。有人吐槽这是“签证农场”,学生来澳洲不是真学知识,而是冲着PR来的。 政府那边呢,自然是骑虎难下。澳洲工党政府从2023年底就开始收紧政策,阿尔巴尼斯内阁部长克莱尔·奥尼尔直言,国际学生数量涨太快,加剧了住房危机和通胀。2024年5月,他们推出“真实学生”测试,提高英语要求,把签证费翻倍,还取消了部分低质量课程的招生。结果呢?2024年学生签证拒签率从上年的14%跳到24%,印度学生首当其冲。维多利亚和新南威尔士州甚至禁止从印度某些邦招新学生,原因是担心签证欺诈。政府还把净移民目标从52万砍到26万,2025年目标是再减一半。这么一搞,学生们更急了,抗议从要求PR扩展到反对拒签。9月初,全国多地爆发反移民游行,本地澳洲人上街喊“够了”,矛头直指印度移民,说他们抢工作、挤房子。印度学生这回学乖了,没敢上街,怕挨打,SBS电视台报道说他们躲在宿舍里刷新闻,心惊肉跳。 说实话,这波抗议双刃剑。印度学生确实在经济上帮了大忙,澳洲大学靠他们学费过日子,疫情后教育出口业反弹,全靠亚洲学生撑腰。印度大使馆也跳出来说话,说侨民福利是优先事项,密切关注澳洲动态。可反过来,澳洲本地人怨气冲天。住房租金去年涨了8%,悉尼一套公寓月租破3000澳元,年轻人买不起房,全怪移民太多。反移民团体像“March for Australia”组织了多次集会,9月那次上千人参加,标语写着“澳洲优先”。印度社区也慌了,澳洲印度裔议员呼吁大家低调点,支持新移民但别添乱。经济时报报道,印度政府私下施压澳洲,说别让侨民成替罪羊。 这事儿根子在澳洲移民体系的漏洞上。过去几年,学生签证成了PR的捷径,很多人读个假文凭就转工作签,政府睁只眼闭只眼,因为经济需要劳动力。现在呢,疫情后经济复苏慢,失业率虽低但通胀高,选民压力大,政府只好铁腕。从国际角度看,这反映了发达国家移民政策的尴尬。澳洲靠移民建国,人口从殖民时代就靠外来人增长,可现在本土优先的民粹声音起来了。印度作为最大侨源国,2024年向澳洲输出学生超10万,贡献了上千亿卢比的外汇。可双边关系不能光看钱,澳洲还得顾及印太战略,印度是关键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