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势紧迫 俄罗斯正式宣布! 10月5日,俄罗斯总统助理帕特鲁舍夫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必须赶紧加速发展海军力量,强大的海军才是拦住别人挑事的关键保障。 帕特鲁舍夫的表态刚一传出,就透着一股掩不住的紧迫感。 毕竟就在两个月前,俄罗斯唯一的航母“库兹涅佐夫”号刚被正式封存,舰上能用的零件全被拆下来给其他舰艇凑数,如今喊着“加速发展海军”,更像是在现实压力下的无奈调整,而非雄心勃勃的扩张宣言。 帕特鲁舍夫说的“加速发展”,其实是笔精打细算的账。今年4月,普京已经敲定未来十年拿出8.4万亿卢布投入海军,换算下来每年也就一百亿美元左右,这点钱还不够美国海军半年的预算零头。 更棘手的是,这笔钱还要优先填核潜艇的窟窿,一艘“北风之神”级核潜艇造价就快到九十亿美元,每年光造这一艘就得花掉近三分之一的海军预算,剩下的钱连维护现有舰艇都捉襟见肘。 这也是为什么“库兹涅佐夫”号最终逃不过封存的命运——修一次要花十五亿美元,足够改造所有现役护卫舰,在军费已经占到GDP百分之六点七的情况下,这样的取舍几乎是必然。 很多人觉得俄罗斯放弃航母是实力衰退的象征,但换个角度看,这更像是被逼出来的务实。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造船工业早就断了链条,当年没造完的核航母船体最后卖给了中国。 如今中国靠着自己的供应链,把练手的“瓦良格”改成辽宁舰,还造出了能用电弹的福建舰,而俄罗斯连航母上的蒸汽管路都得花两亿美元进口,成本差得不是一点半点。 没有完整的工业体系支撑,就算硬着头皮造新航母,也只会重蹈“库兹涅佐夫”号修修停停的覆辙,与其在面子工程上耗钱,不如把钱砸在能立刻形成威慑的武器上。 帕特鲁舍夫的紧迫感,更多是被北约逼出来的。 今年6月,北约在波罗的海搞了场大阵仗,16个国家凑了40多艘舰艇、9000名军人,演习科目里明晃晃地包含了封锁航道、反潜拦截这些针对性极强的内容。 更要命的是,芬兰和瑞典加入北约后,波罗的海周边除了俄罗斯全成了北约地盘,俄波罗的海舰队出门就得面对层层监视。 那次演习还跟俄罗斯自己的军演撞了期,双方舰艇在同一水域活动,擦枪走火的风险陡增。 北约这招围堵确实够狠,等于把俄罗斯的西部门户给焊死了,不拿出点硬家伙根本镇不住场面。 俄罗斯给出的回应,是不跟北约拼水面舰艇的规模,转而专攻核潜艇和高超音速导弹。 9月中旬,俄海军刚试射了“锆石”导弹,速度能到9马赫,从发射到击中目标留给对方的反应时间只有十几秒,之前在乌克兰战场用的时候,乌军的防空系统根本没察觉。 这种导弹装在“亚森”级核潜艇上,神不知鬼不觉地在水下活动,一旦出手就能给对方的航母编队造成致命打击。 美军智库都承认,遇上“锆石”,航母得退出去五百公里才安全。这种“你有数量我有尖刀”的思路,确实是当下俄罗斯能想到的最划算的办法。 但这种策略的短板也很明显,没有航母意味着远洋活动根本没法开展。 北极航道这几年通航时间越来越长,本来是俄罗斯的重要机会,但北约已经在北极部署了8艘破冰船,俄罗斯只有4艘,想争航道控制权都没底气。 地中海的塔尔图斯基地虽然在扩建,可没有航母提供空中掩护,舰艇活动范围大受限制,只能靠核潜艇偷偷摸摸地展示存在。 网友说得实在,这就像手里有把好刀,但没有盾牌护着,只能躲在暗处出击,没法光明正大地争夺主动权。 更现实的问题还是钱。卢布这几年贬值厉害,2025年的汇率比2022年跌了三成多,进口舰艇上的电子元件成本直接翻倍。 海军占了军费的百分之四十二,这笔钱本来能用来改善民生,现在全砸进了造船厂。 有俄罗斯网友吐槽,超市里的面包价格涨了不少,航母却没了踪影,这样的“安全”能不能长久要打个问号。 2024年北方舰队核潜艇基地还着了火,暴露了后勤维护的漏洞,要是钱和人都跟不上,再先进的武器也只是摆设。 帕特鲁舍夫的表态,本质上是俄罗斯在实力受限下的战略收缩,放弃不切实际的远洋梦,集中力量守住家门口的安全红线。 这种选择谈不上对错,只是现实面前的无奈之举。从普京宣布造舰预算,到“库兹涅佐夫”号封存,再到“锆石”导弹试射,每一步都透着精打细算,也藏着力不从心。 信息来源:俄总统助理:俄须加速发展海军力量以遏制西方挑衅 财联社2025-10-05 02:53
局势紧迫 俄罗斯正式宣布! 10月5日,俄罗斯总统助理帕特鲁舍夫在接受采访时
波览历史
2025-10-07 13:49:31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