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离奇了!9月16日,江西,2岁女孩和妈妈一同回家,女儿突然指着楼梯,语气肯定

月鹿一鹿前进 2025-10-07 09:50:55

太离奇了!9月16日,江西,2 岁女孩和妈妈一同回家,女儿突然指着楼梯,语气肯定地对妈妈说:“下面有个奶奶!” 妈妈起初没放在心上,可回头查看时楼梯下连个衣角都没有,哪有什么奶奶的身影?她不解地问孩子:“哪有奶奶啊,你是不是看错了?” 今年9月16日,一则来自江西的报道,如重锤般敲击在无数家长的心弦上,令他们心中陡然一惊。黄昏时分,在一个光线昏暗的楼梯间,一个两岁的小女孩突然停下脚步,笃定地指着楼下空无一物的角落,对妈妈说:“下面有个奶奶。” 这事儿听着像个灵异故事,但它更像一次深刻的心理学实验,让我们看到了童年与成年之间,那条关于认知与情感的巨大鸿沟。这故事里没有鬼,只有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 那个让妈妈瞬间心跳加速的“奶奶”,其实是孩子大脑里的一套精密逻辑推导出来的。首先,一个两岁小孩的视觉系统根本没发育完全,尤其是在傍晚那种昏暗的楼道里,他们看东西的形状和颜色本就容易出错。声控灯亮了又灭,留下一堆扭曲的影子,这简直是想象力的完美舞台。 这时候,“幻想性错觉”就登场了。这玩意儿说白了就是大脑特爱在乱七八糟的东西里找熟悉的图案,跟我们大人看云彩像小狗一个道理。楼道拐角那堆废纸箱、旧书桌和掉了漆的木椅子,在孩子眼里就是一堆可以解读的素材。 更关键的是,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普遍有“泛灵”心理,觉得万物都有生命,玩具会疼,风扇在跳舞。所以,把一堆模糊的轮廓看成一个站着不动的人,对他们来说再正常不过。 最后一步就是“命名”。孩子从这堆杂物和影子里看到了一个轮廓,又联想到外婆常穿的“花衣服”,于是她便从自己有限的词库里,找出了最贴切的词——“奶奶”。这个“奶奶”不是被“看见”的,而是被孩子的眼睛、大脑和情感联手“创造”出来的。 这故事里真正让人背后发凉的,不是孩子那句天真的话,而是大人瞬间被点燃的恐惧。那位母亲的反应太典型了:从一开始的不在乎,到心脏狂跳、脊背发凉,最后冲回家反锁大门。她的恐惧,源于用自己那套僵化的成人逻辑,去硬生生解释一个儿童的感知世界。 我们大人早就忘了,自己也曾是那个坚信月亮会跟着自己走、玩具会在半夜开派对的孩子。生活把我们的想象力磨平了,习惯用非黑即白的现实主义框住一切。 当孩子的说法跳出了这个框框,我们大脑里的空白就迅速被文化里的鬼故事填满了。 你看网上,有些人甚至会讨论用“老办法”来求个心安,这恰恰说明,成年人常常是在处理自己的恐惧,而不是在回应孩子的所见。孩子世界里只有一个“奶奶”,可在大人心里,却装满了无数个鬼影。 这种时刻,其实是亲子沟通的一个十字路口。一条路通往隔阂:家长吓坏了,粗暴地否定孩子,说他“看错了”或“别瞎说”。这非但解决不了孩子的困惑,反而会让他觉得,自己的感受是错的,是不被信任的。 另一条路,通往理解和成长。有经验的家长会选择当一个好奇的“翻译官”,而不是冷酷的“法官”。蹲下身来,与孩子齐平视线,以温和之态,陪他一同细细打量这方天地,于平等视角感受童真世界的别样精彩。 有个爸爸就做得特别好,他儿子说客厅里有“穿红衣服的阿姨”,他没反驳,而是陪着一起找,结果发现是条红围巾搭在玩具熊身上。 他没嘲笑儿子,反而借机玩起了影子游戏,把一次小恐慌变成了一堂认知启蒙课。 信息来源:观象视频2025-9-16

0 阅读:227

评论列表

天行健

天行健

3
2025-10-07 19:24

童子眼是可以看到那个东西的[滑稽笑]

月鹿一鹿前进

月鹿一鹿前进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