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3年,大清名臣范文程刚下朝,管家就匆匆跑到他跟前,道:“大人,不好了,夫人

回忆只剩悲凉 2025-10-07 03:01:45

1643年,大清名臣范文程刚下朝,管家就匆匆跑到他跟前,道:“大人,不好了,夫人被抢走了!” 范文程这人,在清朝开国那会儿,算得上汉臣里的头把交椅。他生在1597年,明万历二十五年,那时候沈阳还叫沈阳中卫,属于明朝辽东的地盘。他的家世不一般,祖上能追溯到北宋的范仲淹,那可是大名鼎鼎的改革家,范文程是他的十七世孙。家族里出过不少官员,曾祖父范锪当过兵部尚书,可惜得罪了严嵩那伙人,灰溜溜地辞官了。到了范文程这辈,家道中落,祖父在沈阳卫当个小官,日子过得紧巴巴的。但范文程从小就聪明,爱看书,十八岁补了生员,十九岁进了沈阳中卫学,算是小有成就,本想在明朝混个前程,谁知天不遂人愿。 1618年,后金努尔哈赤打下抚顺,范文程二十一岁,正好赶上这趟浑水。他和哥哥范文萃没来得及跑,就被抓了。努尔哈赤一看这兄弟俩仪表堂堂,还知道是范仲淹后人,就没杀他们,反而留下来用。努尔哈赤对诸贝勒说,这可是名臣子孙,好好待着。从那以后,范文程就留在了后金那边,先是干些文书活儿,慢慢参与军务。努尔哈赤挺器重他,但也没给他多大权柄,他在那儿熬了九年多,日子过得窝囊,基本就是个低级幕僚。直到皇太极上台,范文程才真正翻身。皇太极看重他的脑子,遇到打明朝的策略,总爱问问他的意见。范文程这人,文武都行,身材高大,气场足,很快就升了章京,后来又当上大学士。 在皇太极时期,范文程帮了大忙。1629年,他出主意招降潘家口、马兰峪那些关隘,明军守将一个个投过来,为清军直奔北京开了路。他还搞离间计,让崇祯帝疑心袁崇焕,结果袁崇焕冤死狱中,边防大开。皇太极听他的,笼络蒙古,联姻稳后方,还纳明降官,这些招儿都出自范文程的手笔。他虽不是议政王,但诏书、机密文件多半是他草拟的,地位稳如泰山。到1643年,崇德八年,他已经是内院大学士,家族还得了汉军镶黄旗的世职,日子红火起来。 可就在这年,事儿闹大了。多铎,努尔哈赤第十五子,皇太极的弟弟,正白旗旗主,这家伙从小被宠坏了,性子暴烈,好色又嗜杀,战场上冲得猛,但私下里横行霸道。他看上范文程的妻子刘氏,那女人出身书香门第,长得标致,嫁给范文程十来年,帮着操持家务。按八旗规矩,旗主对旗下人包括妻妾有绝对处置权,范文程隶属正白旗,多铎就仗着这层关系,直接下手。史料上说,多铎谋夺范文程妻,事儿传开后,诸王贝勒审讯,罚了他一千两银子,还夺了十五个牛录。那牛录就是他的兵力,抽走三分之一,够他喝一壶的。多铎这人,本来就和哥哥多尔衮不对付,这次多尔衮借机敲打他,顺带拉拢范文程。豪格那伙人也掺和,知道不报,挨了三千两银子的罚。多铎没占到便宜,还丢了脸,气得牙痒,但也没法子,只能咽下去。 这事儿搁谁身上都窝火,范文程呢,按说地位高,但汉人身份在那儿摆着,忍了。他没当场发作,而是照常上朝,气度稳当。皇太极要是活着,多铎八成不敢这么干,可惜皇太极1643年就驾崩了,顺治小皇帝上台,多尔衮摄政,朝堂乱成一锅粥。范文程这时候更得小心翼翼,保全自己和家族。事件过后,刘氏回来了,但这绿帽子戴得范文程心里肯定有疙瘩。可他没报复多铎,反而继续卖力干活儿,为清朝出谋划策。 皇太极一死,范文程眼尖,看出明朝快不行了。李自成闹得欢,但崇祯帝内外交困,农民军到处起义,朝廷管不过来。他上疏多尔衮,说现在入关是时候,1644年四月,清军过山海关,范文程随军,帮着张贴安民告示,禁兵丁抢掠。北京城破,崇祯吊死煤山,范文程建议厚葬他,用帝礼下葬,还祭拜文武百官。这招高明,很多明朝旧臣感他的体面,陆续投了清。入关后,清廷定都北京,范文程进内阁,当大学士,帮着定科举、礼仪,草拟诏令。顺治朝,他宵衣旰食,帮着稳住关内局面,没让老百姓遭太多罪。 康熙上台,范文程年纪大了,但还出力。平三藩那会儿,他批军报到深夜,建议休养生息,别收太重税。农田里百姓能喘口气,收成好点。他子孙也争气,儿子范承谟当福建总督,三藩乱时殉职;范承勋当云贵总督、两江总督;孙子范时绎当过都统、户部尚书,一家子在清廷混得风生水起。1666年,康熙五年,范文程七十岁病逝,康熙亲题“元辅高风”匾额,葬在沈阳,规格高。努尔哈赤说过他是名臣后,好好待;皇太极赞他有治世才;顺治说他尽心办事;康熙说他的策抵百万兵。清史稿把他列为勋臣,第一汉臣。 当然,后世对范文程评价两极。清廷捧他天花乱坠,明遗民骂他是叛徒,卖主求荣,帮清入关,害了袁崇焕,逼死崇祯。明末那摊子事儿,君臣离心,腐败横行,老百姓苦哈哈,农民军揭竿,努尔哈赤虎视眈眈,早晚得亡,和范文程投不投关系不大。他选择投清,是求生,也是看准了后金有前途。作为汉人,他帮清稳局面,尊重汉文化,纳降官,定制度,减少了不少屠杀和动荡。比起那些一味蛮干的满臣,他算务实。

0 阅读:10

猜你喜欢

回忆只剩悲凉

回忆只剩悲凉

回忆只剩悲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