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1982年,张明敏唱完《我的中国心》后,被香港乐坛除名,正当他心灰意冷准

蒙图信众 2025-10-05 14:05:23

[太阳]1982年,张明敏唱完《我的中国心》后,被香港乐坛除名,正当他心灰意冷准备回电子厂当工人时,突然接到了春晚导演的电话:“愿意来内地央视春晚演唱吗?” (信息来源:央广网——黄山之巅合唱《我的中国心》) 1982 年,日本文部省篡改侵华历史教科书的消息传来,激起全中国人民的强烈愤慨,远在香港的词人黄霑更是激愤难平,挥笔写下歌词《我的中国心》。 彼时的香港尚未回归,主流乐坛被粤语、英文歌曲牢牢占据,国语爱国题材作品不太有市场,港英政府对艺人的严苛打压也让很多人心生胆怯,不少歌手即便心动也只能望而却步。 就在这首承载着民族情感的歌曲险些被埋没时,一个名叫张明敏的年轻人站了出来。 当时的张明敏虽已通过业余歌唱比赛小有名气,却仍在九龙一家电子表厂担任技术员,白天在流水线上焊接电路板,晚上才挤出时间去录音棚兼职。 他的母亲是印尼归侨,从小便教他说普通话,向他讲述祖国的故事,这份植根心底的爱国情怀,让他不顾潜在风险,毅然接下了《我的中国心》的演唱任务。 1982 年 ,这首歌曲正式发行,然而在香港,它并未引发太多关注,唱片公司见销量平平,很快便停止了宣传,这首后来影响深远的歌曲,最初只在少数爱国人士的圈子里悄然流传。 就在《我的中国心》在香港渐渐沉寂时,1983年,央视导演黄一鹤正在筹备第二届春晚,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深圳的出租车收音机里听到了这首歌。 “长江长城,黄山黄河,在我心中重千斤” 的旋律瞬间击中了他,他当即决定,一定要邀请这首歌的演唱者登上春晚舞台。 彼时内地与香港的沟通渠道有限,节目组只能辗转联系张明敏,当邀约传到张明敏耳中时,他的唱片公司却发出严厉警告。 那年除夕夜,央视春晚的舞台上,张明敏身着一身卡其色西装,戴着金丝眼镜,带着几分青涩却无比坚定地站在聚光灯下。 当《我的中国心》的前奏响起,他的歌声透过电视信号传到全国每一个角落,从城市的四合院到乡村的土坯房,无数观众屏息聆听,不少人眼中泛起热泪。 那晚他不仅唱了《我的中国心》,还接连献上三首歌曲,总时长近 14 分钟,成为春晚史上的经典片段。 次日,《人民日报》在头版发表评论,称 “一首歌唱出了民族魂”,《我的中国心》迅速传遍大江南北,成为亿万中国人共同的记忆。 然而,回到香港后,唱片公司单方面与他解约,原本已经敲定的演出邀约也纷纷取消,他一夜之间从崭露头角的歌手变回了无业人员。 迫于生计,张明敏只能重新回到电子厂,拿起焊枪,在流水线上日复一日地焊接电阻电容,曾经的音乐梦想仿佛成了遥不可及的泡影。 但内地却掀起了 “张明敏热潮”—— 他的专辑在内地销量突破百万张,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纷纷向他发出演唱会邀请,每场演出都座无虚席。 观众们挥舞着国旗,跟着他一起唱响《我的中国心》,这份来自祖国的认可与支持,成了他坚持下去的力量。 1986 年,北京成功申办亚运会,却面临着不小的资金缺口,得知这一消息后,张明敏毅然决定为亚运会筹款。 他变卖了自己的房产和刚起步的小工厂,自筹资金组建演出团队,开启了 “爱我中华” 全国巡回义演。 时间来到 1997 年,香港回归祖国的历史性时刻,他作为特邀嘉宾,站在维多利亚港的舞台上,与万名市民共同唱响《我的中国心》,并特意将歌词中的 “我的” 改为 “我们的”。 张明敏终于可以在自己的家乡,自由地唱响那首承载了太多故事的歌。那一刻,歌声与欢呼声交织在一起,成为香港回归庆典中最动人的画面之一。 岁月流转,《我的中国心》的影响力却从未减退,2008 年,“嫦娥一号” 卫星将这首歌带入太空,使其成为人类首次在月球播放的华人歌曲,让这份爱国情怀跨越了地球的边界。 如今,60多岁的张明敏依然活跃在舞台上,9 月 30 日,他应黄山旅游发展股份有限公司邀请,登上海拔 1670 米的黄山玉屏楼广场,在迎客松前领唱《我的中国心》。 张明敏让爱国之声穿透地域,走进亿万中国人的心中。如今《我的中国心》早已成为全球华人共同的精神符号,每当熟悉的旋律响起,人们总能想起那个穿着卡其色西装的年轻人。 正如张明敏所说:“这首歌不是我个人的,它属于所有炎黄子孙,属于每一颗热爱祖国的中国心。”

0 阅读:61
蒙图信众

蒙图信众

蒙图信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