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教授王德峰课堂上,突然停下来看向台下300个学生:“今天的中国人,不管有钱没钱,都没有幸福感了。” 台下学生问 “活着还有什么意义”,其实问的不只是个人的迷茫,更是整个社会集体情绪的折射。 后来我翻了盖洛普 2024 年全球幸福报告,中国排名第 62 位,比四年前降了 8 位。 社科院的《社会心态蓝皮书》更直接,把收入分成几档后发现,月入 1-3 万群体的幸福感指数是 6.8,月入 3-5 万的反而跌到 6.2,就算月入 5 万以上,指数也才 6.5。 这组数据最扎心的地方在于,它打破了 “有钱就幸福” 的惯性认知 —— 幸福感和收入,根本没成正比例增长。 问题到底出在哪儿?不是钱没用,是我们把 “成功” 的定义搞窄了。 现在整个社会像有一套默认的 “成功公式”,把收入、职位、房产这些能精准量化的指标,当成了衡量人生价值的唯一标尺。 以前评价一个人,可能会说 “这人手艺好”“待人真诚”“家里和睦”,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特质,都能成为被认可的理由。 可现在,这些多元的评价标准慢慢被压缩了,好像只有赚够多少钱、升到多高的职位,才算 “有出息”,才算 “没白活”。 没钱的人会焦虑,因为没达到 “及格线”;有钱的人也会焦虑,要么怕自己哪天掉出 “优秀线”,要么怕别人比自己更优秀。 就像在一条只有快慢之分的跑道上,所有人都在往前冲,却没人问 “为什么要跑这条道”“终点到底是什么”—— 这种集体性的 “方向迷失”,才是幸福感缺失的核心。 更让人无奈的是,现代生活把人变得越来越 “工具化”。 很多人活着像在完成任务:上学是为了考个好大学,上大学是为了找个好工作,工作是为了赚更多钱,赚更多钱是为了买更大的房子、更好的车,然后又得更拼命工作,才能维持这一切。 整个过程里,人变成了实现 “成功” 的工具,而不是在享受生活本身。 吃饭是为了填饱肚子继续干活,睡觉是为了恢复精力明天接着拼,连和家人相处的时间,都可能被工作消息打断。 这种 “为了结果牺牲过程” 的活法,让生活里的 “小确幸” 被一点点挤掉,剩下的只有紧绷的神经和对未来的担忧。 王德峰说 “成功恰恰是意义的敌人”,其实是点破了一个真相:当 “成功” 变成唯一目标,“意义” 就被简化成了 “达成目标”。 可人生不是一场只有终点的比赛,一旦那个 “成功目标” 达成了,比如赚够了预设的钱、升到了想要的职位,很多人会突然陷入空虚。 因为之前所有的 “意义” 都绑在那个目标上,目标没了,意义也跟着没了。 可现在的问题是,现代社会的节奏太快,快到我们没精力去关照这些精神需求。 每天被工作、社交、信息轰炸填满,很少有时间安静下来问自己 “我真正喜欢什么”“我想要什么样的生活”。 甚至有人会觉得,花时间想这些 “没用”,不如多赚点钱实在。 这种 “实用主义” 的思维,又进一步加剧了精神层面的空虚 —— 就像一个人只吃主食,不吃蔬菜和水果,身体早晚要出问题;只追求物质,忽略精神,心里也早晚要 “营养不良”。 所以王德峰在课堂上的那句话,不是要否定 “成功”,而是要提醒大家:别把 “成功” 当成人生的全部。 毕竟,人生不是一场比拼谁跑得更快、赚得更多的竞赛,而是一段需要慢慢走、用心感受的旅程。
大学老师才是真正的顶流……
【1评论】【10点赞】
用户10xxx68
现在是社会改变人,而不是人改变社会,谁有办法?
用户10xxx06
放屁
zf
胡说八道。。你给我1000万,我幸福得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