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一公再次语出惊人!他说:“美国科学的强大,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它不仅没有衰退,还会在今后几十年内,引领世界的发展!”而这其中最关键的原因,就在于中美教育的差异:“我们的教育,太过于抑制学生的创新能力!”一针见血,振聋发聩! 作为既经历过中国应试教育,又在美国顶尖高校任教多年的科学家,施一公的判断全是实打实的体会。 他自己就是应试教育的受益者,高中时11次考试9次年级第一,语文政治靠死记硬背几乎满分,这种扎实的基础让他后来在科研里少吃了很多苦头。 但到了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当教授时,他发现自己潜意识里总选那些有稳定回报的课题,不敢碰高风险的前沿研究,而身边的犹太裔科学家却专挑没人敢做的难题。 他后来才想明白,这就是应试教育带来的惯性——从小到大习惯了找标准答案,怕出错、怕失败,自然不敢去闯没走过的路。 美国的教育恰恰相反,从小学就不教孩子“标准答案”,而是让他们自己找答案。就像美国加州圣地亚哥那所高科技中学,老师不逼着学生背课本,反而让他们盯着社区里的鸟类保护问题做研究。 学生得自己去查资料,既要懂生物学知识,又要学环境科学,还得跟社区居民、鸟类专家打交道,最后拿出的方案可能不是最“标准”的,但全是自己琢磨出来的。 这种模式不是个例,美国政府早就出台了《STEM2026》报告,明确要求学校用跨界实践培养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后来还搞了个2050战略,一下子拿出150亿美元支持这种跨学科研究,从根上给创新铺路。 咱们的教育倒不是不重视学生,只是太想让他们“走正路”,结果把创新的棱角磨平了。 北京师范大学2024年在东部某省做过个大调查,25000多名高中生里,觉得自己有创造力的人不少,平均得分4.84,但相信自己的创造力能越练越强的,得分才3.62。 更明显的是,这些孩子虽然做事能坚持,坚持努力的得分快到5分了,但能对一件事保持长期兴趣的,才3.54分。 这就是问题的关键:应试教育让孩子学会了“完成任务”,却没教会他们“爱上探索”。就像为了高考,学生天天刷题总结题型,记住的是解题步骤,却没想过这道题能不能换种解法,更不会去想课本外还有什么新问题。 这种差异直接反映在科研实力上。美国的科学强大,不是靠突然冒出来的天才,而是几十年教育攒下的“家底”。 施一公最熟悉的生命科学领域里,现在治癌症的免疫疗法、能快速测基因的技术,追根溯源都来自三四十年前的基础研究。 那些科学家当年做研究时,没人知道这些成果什么时候能派上用场,全靠教育体系鼓励他们“胡思乱想”。 就拿基因测序来说,2001年测一个人类基因组要21亿美元,现在只要几千块,这背后全是一代代科研人员敢闯敢试的结果,而这种勇气正是美国教育从小培养的。 反观咱们,施一公刚回清华那会,生命科学院25年里只发过一两篇顶级论文,不是老师不努力,而是体制和教育模式捆住了手脚。 后来他们搞改革,学美国搞流动制、竞争性聘岗,给老师松绑,短短十年就发了80多篇顶级论文,个别领域甚至世界领先。 这反过来证明,不是咱们的人不行,是过去的教育和体制抑制了创新。施一公常说,中国教育培养的学生“均值很高,方差很小”,意思是大部分人基础扎实,但顶尖的创新人才太少。 美国现在还在加码教育创新,光是STEM领域的投入就逐年增加,而咱们的应试惯性还没完全扭转。很多中学还是围着高考转,学生怕失败、怕出错,遇到没见过的问题就慌了神。 施一公创办西湖大学招本科生,就是想试试新路子,不按传统分数选人,专找那些有创新潜质的孩子。这其实就是在补教育的短板——只有让学生不怕错、敢探索,才能长出能引领科学的“参天大树”。 所以施一公说美国科学会继续引领几十年,不是长他人志气,而是看透了教育的本质。科学拼到最后,拼的不是设备和资金,是人敢不敢想、敢不敢试的劲头。 咱们的教育把基础打牢了,这是好事,但要是总怕孩子走弯路,不敢放开手让他们自己探索,那创新的火苗就烧不旺。 什么时候咱们的学校也能让孩子像美国学生那样,围着社区问题做研究,敢质疑课本、敢尝试新方法,什么时候才能真正追上美国的科学实力。
施一公再次语出惊人!他说:“美国科学的强大,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它不仅没有衰退,
罗普娱记
2025-10-04 10:30:45
0
阅读: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