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宪宗有次喝醉了酒,发现郭贵妃没在身边。他盯着郭贵妃的侍女郑氏,直接开口:“我听说相士说你能生下天子,今天我就试试。” 那天晚上,唐宪宗李纯脚步发飘,走进郭贵妃的寝殿。殿里点着龙涎香,主人却没在。 侍女们见皇帝来了,全都慌忙跪下磕头。只有郑氏低着头站在廊下,发间插着支素银簪 —— 这是她入宫时带的唯一物件,此刻在烛火下泛着点微光,成了宪宗眼里最显眼的东西。 宪宗用手指抬起郑氏的下巴,酒气裹着帝王的威严压过来,问:“你就是那个能生天子的郑氏?” 郑氏的瞳孔一下子缩紧了。十年前的事突然涌上心头:那时候她还在镇海节度使李锜府里,一个白胡子相士说过 “这女子面相极贵,会生下天子”。 后来李锜造反失败,她成了叛臣家眷,被送进皇宫当奴婢。再往后,她被分到郭贵妃身边当差,天天小心伺候这位出身太原郭氏的主子 —— 郭贵妃的尊贵,在宫里人尽皆知。 “陛下……” 郑氏的声音特别轻。 宪宗却笑了,笑声里带着逗弄的意思,还有浓浓的醉意:“我倒要看看,这预言是真还是假。” 这一夜之后,郑氏的人生,还有大唐的未来,都开始变了。 郑氏老家在润州丹杨县。江南的生活把她养得清秀,也让她养成了能忍的性子。 李锜造反那年,她才十二岁,被强行掳进节度使府。就因为相士那句话,她成了李锜的侍妾。 后来李锜打了败仗被砍头,她作为叛臣家眷被押到长安。在掖庭局挨了三十鞭子后,她被分到郭贵妃的寝殿做事。 郭贵妃对她不算坏,可那双丹凤眼总带着打量的劲儿 —— 毕竟,谁会对一个被说 “能生天子” 的侍妾不防备? 宪宗临幸郑氏后,第二年郑氏就生下了儿子,取名李忱。 这孩子长得眉眼周正,可从小就不爱说话。别的皇子在一块儿嬉笑打闹,他总喜欢蹲在廊下看蚂蚁搬家。 宫里的人私下议论:“光王怕不是个傻子吧?” 宪宗倒没太在意,只把他封为光王,让他搬到偏僻的十六宅住。 郑氏带着李忱,在宫墙的阴影里过了二十六年,直到唐武宗李炎去世。 武宗活着时,一门心思求长生,天天吃丹砂,最后中了毒。他死时才三十三岁,留下的五个皇子都还小。 宦官们就把主意打到了十六宅里最不起眼的光王身上。马元贽这些宦官说:“光王虽然不爱说话,却有仁厚的相貌。” 就这样,三十六岁的李忱被宦官们扶上皇位,这就是唐宣宗。 宣宗即位那天,长安下了场大雪。郑氏穿着太妃的绛纱裙,站在丹墀下,看儿子接受百官朝拜。 她想起二十六年前那个晚上,宪宗的酒气好像还沾在自己鬓角;想起李忱三岁那年,郭贵妃派人来查她是不是用狐媚手段迷惑君主;想起那些年,她们母子在冷宫里分吃半块冻硬的月饼…… 如今,她成了皇太后,住进了当年郭贵妃住的宫殿。 宣宗对郑氏特别孝顺。每天天还没亮,他就到太后宫里请安,连太后用的茶盏,都要亲自试水温。 可郭太皇太后心里越来越不痛快 —— 她本是宪宗的正妻,现在却要向曾经的侍女行礼。 有次家宴,郭太后故意把酒盏摔在郑氏脚边,骂道:“你当年不过是个洗脚婢!” 宣宗的脸立刻沉了下来,从那以后,再也没让郭太后参加过任何宫宴。 宣宗治理国家,确实有几分唐太宗的样子。《资治通鉴》里记载他 “性明察沉断,用法无私”,这话一点没错。 他上台后,第一件事就是罢了武宗时期专权的李德裕的官,接着重用牛党里的令狐绹。 他还整顿官场风气,削减藩镇的兵权,让朝政清明了不少。 对付吐蕃的战争,宣宗时期也打了胜仗,收复了河湟失地。 这河湟地区,早在安史之乱时就被吐蕃占领,到宣宗这会儿已经快一百年了。宪宗当年也想收复这儿,可那时候忙着平定国内藩镇,没来得及就去世了。杜牧还专门写诗提这事,说 “宪宗皇帝亦留神”。 宣宗在位时,吐蕃内部乱了起来。大将尚婢婢和宰相尚恐热互相攻打,国力大减。 沙州人张议潮趁机联合军民起义,赶走了吐蕃守将,还派人绕道漠北去朝廷献降表。 后来张议潮又接连收复了瓜州、甘州等十一个州,把地图和户籍送到长安。 宣宗特别高兴,说自己完成了宪宗的遗愿,还设置了归义军,让张议潮当节度使。 百姓们私下说:“宣宗是菩萨转世,连蚂蚁都不肯踩。” 可没人知道,这个 “菩萨” 皇帝深夜在御书房批改奏折时,会对着母亲的画像掉眼泪。 他想起小时候和母亲在十六宅的日子,想起那些被人轻视的时光,只有对着母亲的画像,才能卸下一身疲惫。 大中十三年,宣宗也因为吃丹药中了毒,在大明宫去世。 郑氏成了太皇太后,又亲眼看着孙子唐懿宗登上皇位。 她一共活了八十一岁,是唐朝最后一位太皇太后。 临终前,她让人把那支素银簪取来,对身边的宫女说:“当年相士的话,原来是应在我儿子身上。” 那支银簪陪了她一辈子。从江南到长安,从奴婢到太后,它见证了郑氏跌宕起伏的一生,也见证了大唐最后的一段荣光。
清代有十五个巡抚,虽然都是正二品,但其实也分高中低三种配置。清朝设有15个巡抚,
【6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