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积电创始人张忠谋毫不客气地表示:“关键技术都在我们手中,若我们决定切断大陆芯片

傲世狂尊凌九霄 2025-10-03 18:54:17

台积电创始人张忠谋毫不客气地表示:“关键技术都在我们手中,若我们决定切断大陆芯片供应,他们将束手无策!”不仅如此,他再一次强调:“我的身份一直是美国人,除此之外别无其他!”对此,比亚迪总裁霸气回怼:“芯片是人造的,不是神造的!”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台积电创始人张忠谋公开表示,关键技术都在他们手里,如果哪天真切断对大陆的芯片供应,中国就没办法了。还特别强调自己是美国人,没有别的身份。 很快,比亚迪的王传福甩出一句“芯片是人造的,不是神造的”,直接点到了问题的根子。 这两句话,其实代表了两种完全不同的心态。 张忠谋的底气在于,半导体产业链确实长期掌握在少数国家和地区手里,美国管着芯片设计和EDA软件,荷兰垄断EUV光刻机,日本卡着原材料和关键设备,台湾则凭借台积电的代工能力稳坐龙头。 反观中国大陆,长期依赖进口,尤其在先进制程上,始终被卡脖子。 张忠谋敢说“大陆束手无策”,不是空穴来风。华为就是最典型的例子。2019年,美国切断了华为获取高端芯片的通道,台积电也配合禁令,不再供货,结果麒麟芯片停产,高端手机业务差点熄火。那时候,很多人都觉得中国芯片产业难有出头之日。 可事情的发展,并没有像张忠谋想的那样。美国的封锁看似严密,实则漏洞百出,而且越封锁,反而越刺激中国自己往前冲。 先说制造环节,中芯国际在政府支持下,硬是用DUV光刻机搞出了14纳米的量产,还尝试通过多重曝光等办法,把工艺往更先进的节点推。 上海微电子的28纳米浸没式DUV光刻机已经交付,国产化率达到85%,这在几年前想都不敢想。 再往前看,EUV光刻机的原理样机已经在国内实验室里测试,目标是2026年实现量产,3纳米的工艺大概率不会永远缺席。 再看设备和材料,北方华创和中微的刻蚀机已经进入5纳米生产线,全球市占率不断上升。 沪硅产业的14纳米硅片通过验证,南大光电的ArF光刻胶也能用上。以前这些环节都被日本、美国垄断,现在国产替代一块块拼出来,慢是慢点,但方向对了,就有希望。 设计和应用这边也没停。海光信息、寒武纪在AI芯片上不断推出新产品,比亚迪则在汽车功率半导体领域闯出了一条路。 早些年,电动车里用的IGBT芯片完全依赖国外,价格贵得吓人。比亚迪从2008年开始砸钱研发,前前后后亏了二十多亿,终于在2020年成功量产,现在市场份额能和英飞凌正面比拼。 2025年,比亚迪的电动车已经是全球第一,芯片自给率超过80%。 这些进展用数据说话最有力。2019年,中国芯片设备的自给率还不到30%,到2023年已经爬到35%,2025年达到50%。别小看这个数字,意味着很多关键环节都能用国产替代顶上去。 行业机构甚至预测,到2027年,中国企业能拿下全球40%的成熟制程订单,而这部分恰恰是台积电最稳的利润来源。 封锁没能挡住中国,反而逼出了更快的成长速度。这也印证了比尔·盖茨说的那句话:越是打压,就越会激发中国的创新动力。美国彼得森研究所的报告也承认,美国的技术限制并没有让中国放慢脚步。 但说到根子,中国芯片起步晚,落后的原因并不只是钱不够砸。芯片的本质是科学问题,而不是单纯的工程问题。光刻机、刻蚀机这些东西,看上去是工业设备,其实背后是数学、物理、化学的积累。 任正非说过一句很扎心的话:造芯片,靠的不是工程师,而是科学家。中国芯片产业一度被卡脖子,很大程度上就是基础研究和人才储备不足。 这几年,国家明显意识到这个问题,才会在教育上做出很多调整。比如“强基计划”的推出,就是为了培养真正能做基础研究的人才。 再比如高考改革,把物理从可选变为必选,就是要保证未来有足够的物理人才进入芯片、人工智能、航天这些产业。现在选择物理的学生,可以报考95%以上的理工科专业,等于为科技产业打好了人才底子。 所以,王传福那句话其实说到点子上。芯片不是神造的,而是人造的。只要有科学家、工程师在不断努力,中国迟早能补上差距。 看看北斗导航系统,从零到全球组网用了不到二十年;看看高铁,从引进到超越,也不过十几年。芯片的路会更难走,但道理是一样的。 再说回台积电和张忠谋。台积电确实在先进制程上占尽优势,但它也有自己的隐忧。 比如在美国建厂,成本高得惊人,张忠谋本人都抱怨过,这根本是赔钱买卖。日本在配合美国封锁后,半导体出口直接掉了20%,反而便宜了荷兰的ASML。美国拉帮结派的做法,短期能卡住对手,长期却让盟友自己受伤。 信源:2025-09-26 15:43·中国网文化官方账号

0 阅读:0
傲世狂尊凌九霄

傲世狂尊凌九霄

欢迎大家关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