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定均中原突围名声大振,此后解放战争再无显赫战绩,这是为何呢? 1946年夏

不急不躁文史 2025-10-02 22:44:06

皮定均中原突围名声大振,此后解放战争再无显赫战绩,这是为何呢? 1946年夏天,中原战场局势已经绷到极限。 国民党调集30万人,准备一举收掉中原军区这块“孤岛”。当时中原军区的兵力,加起来不到6万人,还不集中,处境非常被动。上头下了命令,主力部队往西突围,另有一支部队负责往东牵制敌人。这个任务落在了皮定均手上。 皮定均带的是第一旅,几千人。 他接下任务后没多说什么,很快就开始行动。这支队伍用了二十多个昼夜,从敌人的封锁圈里穿出来,途中打了二十多仗,翻过大牛山,渡过磨子潭,还突破了津浦铁路的封锁。 最后抵达苏皖边界时,部队基本保持完整,弹药虽然耗尽,人还在,编制没乱。 这件事在当时算是大新闻,部队上下都叫这一旅为“皮旅”,这个称呼后来也没改掉。 中原突围之后,皮旅的名声传遍了解放区。皮定均也因为这次突围,成了前线将领里很突出的一个。很多人觉得,他接下来应该能挑大梁。但事情没往那个方向走。 突围后,皮旅划归华中军区。不久又归到华东战场,由粟裕统一指挥。 这一调整,看起来只是组织上的安排,实际上关系到战将能不能继续出头。 皮定均原先是李先念的部下,在五师干过,跟粟裕那边的干部系统联系不多。而粟裕这边的骨干,是在一师系统里一路打上来的,熟人多、磨合过。 调来的皮定均,不管战绩多出色,到了新环境,仍然是个“生人”。 粟裕是个稳重的指挥官。打仗时他喜欢用熟悉的干部,有的从抗战时期就开始搭班子。 叶飞、王必成、陶勇,是他最信得过的几个人。后来这三人几乎成了三野作战体系的中坚。 皮定均调来华东时,被安排在华野六纵当副司令员。六纵的司令员是王必成,粟裕的老部下。这样的搭配,皮定均没办法指挥整个纵队,也就难以施展自己的判断。 六纵当时作战任务重,部队节奏快。 王必成说一不二,部队执行力强,指挥方式直接。副司令员能参与作战计划,但在战场上的主导权有限。再加上皮定均刚来,很多营连干部都不认识他,磨合期里更难插手核心事务。 副职这个位置,如果主官强势,那大多数时候只能起到补位的作用。 皮定均在六纵待了一段时间,参与了几场战斗。但这些战斗的指挥权不在他手上。再加上宣传报道集中在主官身上,他这段时间基本没留下什么显眼的记录。 与此同时,皮旅也经历了多次调整。 从最初的中原一旅,到华中野战军第十三旅,再到独立师。 后来又被并入晋冀鲁豫野战军,改成十三纵三十七旅。这些变化不是升迁,而是频繁的调动。每一次改编,意味着新上级、新任务、新环境,部队很难稳定下来,更别说积累战绩。 皮旅参加过淮阴保卫战、涟水保卫战,也参加过莱芜和孟良崮战役,但成绩不算突出。 主要原因不是兵不行,而是指挥资源、人力补充、战斗位置这些都不靠前。华野的主力部队大多集中在叶飞、王必成、陶勇那几路,皮旅所在的部队偏一些。 到了1949年,形势明朗,六纵扩编为二十四军。 王必成升任军长,皮定均仍是副军长。没过多久,王调走了,皮定均才补上军长的位置。这个时候,国内的大仗基本打完了。 看起来这三年皮定均没打出新战绩,好像是能力不够。但实情并不是这样。 战场上主将信谁、资源往哪配、兵从哪调,这些都决定了谁能出成绩。皮定均没被放在核心位置上,就意味着他能干的事有限。这不是个人短板,是组织结构下的结果。 如果他没调往华东,继续留在中原战场,很可能另有一番表现。但历史不会重来一遍,也没有人能确定“如果”会怎样。 皮定均没急。 他在副职的位置上一直很稳,干得踏实。跟王必成关系也不错,两人并没有争功抢位的事。有人后来回忆,他们夜里行军,蹲在路边吃干粮,什么话都说,不藏着掖着。 朝鲜战争爆发后,皮定均带二十四军入朝。 打的是正仗,指挥位置也清晰。他在几次重要反击战中表现得不错,战场记录完整。回国后不久被授予中将军衔。 本来定的是少将,后来专门提了一档,这在当年并不常见。 1950年代后期,他陆续担任兰州、福州两大军区司令员。这说明他在军中的声望一直都在,战功和能力是被肯定的。 到了六十年代末,他的职级已经比王必成高半级。 从中原突围开始,皮定均的军事履历几乎没断过。 他的战法稳中见变,指挥习惯偏冷静,不太出风头。这种人如果不是打出一场突围战,很多时候也不会被特别关注。 后面几年他没再出彩,并不意味着状态下滑,而是当时的系统中,机会没有落在他身上。 很多年后,老兵回忆皮旅突围,说那是他们这辈子最硬的一仗。 有战士脚底磨烂了,绑着布照样翻山走路;也有连长在青风岭上中弹,咬着牙把最后一颗子弹打出去。皮定均在津浦铁路前线亲自盯点,炸轨、突击、调队,都不离前头。 中原突围之后,这支队伍换了地方、换了番号、换了兵员。 皮定均晚年在福州。 一次野外训练出了意外,没救过来。 那年他六十二岁,没留遗书,也没留下什么纪念活动。 营区里几个老兵偷偷给他立了个小石碑,用的是自己工资刻的字,字刻得歪,但名字没错。

0 阅读:110

猜你喜欢

不急不躁文史

不急不躁文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