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取消重点班了,干得漂亮。这确实是替普通家庭着想,推动教育公平的一大步。这个试点一旦成功,将来大概率会在全国普及,教育内卷也能得到缓解。 但是政策落地之后,一个全新的挑战也摆在了所有家长面前:当学校不再用分班来因材施教之后,我们该如何满足孩子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呢? 原来的重点班制度确实有各种各样的问题,但在客观上,它给不同层次的孩子提供了一种分流机制,让不同水平的孩子都能接受相对个性化的培养。可以后学校不能做这种个性化培养了,老师必须照顾班上绝大多数孩子的平均水平,结果就是尖子生大概率“吃不饱”,后进生很可能跟不上,中等生长期“温水煮青蛙”,潜力也激发不出来,各个水平的孩子都讨不到好。 要是不想让孩子这么被耽误,家长们就一定要承担起因材施教的责任,给孩子定制一套能灵活调整的学习方案。什么是能灵活调整的学习方案呢?就是孩子某个知识点薄弱,咱能回头学,把那个模块彻底打牢,而不是被课堂进度拖着走;孩子学有余力,得能超前学,提前攻下一个知识模块,保持领先。 想要达到这样的学习效果,就不能完全按照课本的顺序去学。我给家长们提两个可以立刻上手操作的思路: 第一招叫“往回找”。比如孩子二次函数没学好,别光盯着二次函数这一章猛刷题,得往前倒,去看一看一元二次方程这个模块,他掌握得扎不扎实。因为方程是函数的根基,根基不稳,函数这栋楼肯定盖不高,这就叫在一个知识模块里挖到底。 第二招叫“串起来”。举个例子,初中的速度概念,在物理、数学甚至地理里反复出现,但角度不同。你可以帮孩子把不同课本里提到的速度的地方都找出来,放在一起看,孩子就能真正理解这个核心概念的本质,这就叫把散落的知识点串成线。 听起来是不是有点道理?但说实话,真要靠家长自己来给孩子做这种模块化重组,工作量非常大,而且特别考验家长对整个学科体系的把握。
【全国正确率1%的数学谜题】最近看到一道有趣的数学题,据说全国正确率只有1
【6评论】【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