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飞行员发现一个百思不得其解的怪现象每次中国战机伴飞,既不是歼16、也不是歼2

史鉴奇谈 2025-10-02 10:01:30

美国飞行员发现一个百思不得其解的怪现象每次中国战机伴飞,既不是歼16、也不是歼20、更不是歼35,总是用歼11伴飞或拦截他们!   这事儿让不少美军老飞想破头。他们驾驶的P-8A巡逻机或是RC-135侦察机,每次闯入南海、东海空域,雷达屏幕上最先跳出的光点准是歼11。   有人觉得这是中国空军藏着掖着,不舍得派先进战机亮相。这种想法其实完全没摸对门路,歼11的出场,从来不是“凑数”,而是经过反复考量的最优解。   歼11的底子摆在那儿。它脱胎于苏-27系列战机,天生就带着“长航程”的基因。中国近海的防空识别区范围极广,从海南岛以东到东海深处,单程距离往往数百公里。   歼11满油状态下的作战半径轻松覆盖这些区域,滞空时间能达到数小时。美军侦察机常搞“长时间盘旋侦察”,歼11能陪着他们耗到底,不用像其他战机那样频繁返航加油。   这种耐力优势在实战中太关键了。2014年那次南海上空的对峙,美军P-8A侦察机在海南岛以东220公里处盘旋,歼11就陪着它完成了整个识别查证过程。   全程保持专业监控,直到把美机“送”出敏感空域,这活儿换了短航程战机根本扛不下来。   歼11的任务定位更是精准契合这类任务。中国空军早把歼11纳入常态化巡逻体系,东海防空识别区建立之初,就明确苏-30和歼11是执行巡逻任务的主力机型。   伴飞拦截本质是“防御性威慑”,核心是展示存在、实施监控、发出警告,不需要动用歼20的隐身性能,也用不上歼16挂满弹药的强大攻击力。   歼11的气动布局优秀,低速机动性尤其出色,能做出精准的近距离伴飞动作。美军曾炒作“两机相距仅9米”,懂行的人都知道,这恰恰体现了歼11飞行员对战机的精准操控能力。   那种距离在密集编队中很常见,既达到威慑效果,又能掌控风险,这正是伴飞任务需要的专业度。   用歼11执行任务,更是一种成本与效率的平衡。歼20作为隐身战机,每一次升空的维护成本和运行成本都极高。   美军抵近侦察已成常态,要是每次都派歼20应对,纯属“高射炮打蚊子”,既没必要也不划算。歼11的维护体系成熟,出勤率有保障,后勤补给也更便捷。   东部、南部沿海的机场都有完善的歼11保障设施,接到警报后能在最短时间内升空。这种快速响应能力,是应对频繁侦察的关键。   更重要的是,歼11的威慑力一点不弱。冷战时期,苏联的苏-27就靠近距离拦截让美军印象深刻,歼11完美继承了这种“硬气”传统。   它的挂载能力足以应对突发情况,机翼下的空空导弹让美机不敢轻易越线。这种“既有耐力又有实力”的特质,让歼11成为伴飞拦截的不二人选。   美军总炒作“中方动作危险”,却刻意回避核心问题:是他们的侦察机先跑到中国家门口搞抵近侦察。中国国防部多次强调,美方高频度的侦察活动才是安全风险的根源。   歼11的每次出现,都是对这种挑衅的直接回应。它用最适配的方式完成防御任务,既没激化矛盾,又守住了底线。   反观歼20和歼16,它们有更重要的使命。歼20负责的是制空权争夺、纵深突防等高端任务,是“尖刀”而非“哨兵”。   歼16则侧重多用途打击,适合与歼20搭档执行复杂作战任务。把这些“王牌”用在伴飞侦察机顶多算“大材小用”,不符合作战资源优化配置的原则。   美军飞行员慢慢也该想明白,歼11的频繁出现,恰恰体现了中国空军的成熟与专业。   不追求表面的“先进亮相”,只选择最适合的装备完成任务,这种务实作风背后,是对防御需求的精准把握。   从东海防空识别区的常态化巡逻,到南海上空的一次次对峙,歼11用一次次稳健的飞行证明,它就是守护中国近海空防的“最佳哨兵”。   那些觉得“不用先进战机就是实力不足”的论调,终究会被事实打脸。   官方信源:人民网《美国对华侦察变本加厉 中国回击美危险拦截指控》

0 阅读:67

猜你喜欢

史鉴奇谈

史鉴奇谈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