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见过的最薄的父母与子女缘分是怎样的?答:民国时期女作家萧红与父母。首先说一下父母子女缘薄的特征: 特征一,父母有一方,或者两方,在孩子出生不久就离世。萧红母亲姜玉兰在她八岁那年就去世了。 特征二,父母有一方,或者双方与孩子关系非常差,形同水火。萧红的父亲张廷举和萧红就非常不对付,张廷举续娶梁亚兰后,对这个前妻生的女儿更加不待见,甚至和后妻一起虐待萧红。 特征三,父母的观念存在“排他性”,萧红的父亲就有一个“排他性”观念,即重男轻女,这和当时绝大多数家庭的传统观念类似,他始终觉得女儿是赔钱货,早早就将女儿做了许配,根本不想送女儿上学,而对儿子,则是不会读,也死活要供他读书。 父母与子女缘分薄,必然出现的一个结果就是:子女的身体不好。萧红身体就非常不好,这一方面与她小时候被疏于照顾有关,另一方面与后来父亲要杀她,她从家里逃走继而与私奔男怀孕,导致身体差有关。 第二个结果是:子女与自己的孩子缘分也非常薄。萧红接连生了两个孩子,一个是生下来就被迫送人(当时是怀着孕嫁给另一个男人萧军),另一个是生下来就夭折。 第三个结果是:子女的婚姻往往多波折。拿萧红来说,她一辈子几乎没有遇到过良人。私奔对象在她怀孕后抛弃了她,萧军虽然救了她,可后来家暴自己的,也是他。怀着萧军孩子再嫁后的男子,在最危难的时候也抛下了她。 萧红生命中唯一出现过的贵人男性是鲁迅,他引领她走上文学之路,可她与他的缘分也非常薄,两人认识没几年,鲁迅就早逝了。 人一生最重要的,无非是健康,萧红与父母缘薄,注定她身体不行。最终,她在31岁那年就溘然长逝。死前留下的遗言是:我不甘心…… 那么,如何避免父母缘薄,导致自己一生悲剧?毕竟,原生家庭是无法改变的。而且,绝大多数人倾其一生都无法改变原生家庭,它就像前世的业一样难以消除。所以,要改变父母缘薄导致的悲剧,唯一的解法是自我修行,走一条终生修行之路。 这也就是说:与父母缘薄的人,只能靠自我奋斗去突破命运。这很容易理解,与父母缘薄的人,一定很难与自己的老师、领导处理好关系。他们多半得不到老师偏爱、领导提携,有时候即便遇到了对自己好的人,他们也往往无实权,对你并无多大帮助。 靠自己奋斗的同时,要努力去修复身体,让自己保持健康,也是修行之一。这需要极其强大的自律,事业成功靠自律,身体健康说到底也靠自律。只有自律,能帮助修复父母缘薄导致的身体问题。 与父母缘薄者还需要在寻找配偶的环节格外留心。如何选?答:尽可能选择家庭比较圆满、德行好的另一半,这是一种补全。同时,另一半的原生家庭圆满,往往说明另一半在婚恋处理上也是有方法的,毕竟多年耳濡目染,这部分可以给你省力。 谨慎培养子女,尽可能将注意力放在子女德行的培养上。如何让孩子的德行立得住,非得借助中国传统文化不可,毕竟,中国的传统文化最大的点,就是讲两个字:“立德”。 当子女德行被立得很好时,他们的孝顺,将倒逼你主动与修复与原生家庭的漏洞。甚至,他们会帮助你重新去审视自己的原生家庭,从而找到可能的解法。 这个世间所有的关系,说到底是缘分。关系能走多远,能联结多深,都在于一个缘字。而缘分却恰是不能强求的,但它可以通过“修行”得来。说到底,也是可以“求”来,只是这种“求”法,是建立在尊重规律的基础之上。 缘分的规律是:你修行越好,各种关系的缘分也就能越深厚。修行最大的点,还是一个“德”字,“口德”即最大的口才,最大的口才就是最好的沟通艺术。懂沟通,一定可以让各种关系更好,也就能让各种缘分更加深厚。其他的“德”就更加能帮助深厚各种缘分了。 回到萧红,如果她能按我前面说的种种去做,她的人生绝不会如此悲剧,也不至于31岁就一命呜呼。可叹,她终究没能在死前找到解法…… 我们也只能长叹:自古红颜多薄命……
1983年,最后一位国民党的军统特务“北京站站长”被捕了,他就是潜伏多年
【1评论】【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