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杭州,上初三的男孩吐槽自己只有儿童电话,被同学笑话是“小学生”,更让他难受的

凹脸的三体人 2025-10-01 18:05:19

浙江杭州,上初三的男孩吐槽自己只有儿童电话,被同学笑话是“小学生”,更让他难受的是,班里搞小组活动,有手机的同学手指头一划拉就组好队了,他因为没有手机,所以总得慢半拍,家人表示,马上要中招考试了,为了让孩子好好学习不分心,然而很多人却不认同,有网友表示:当初我也没手机,连地铁都不知道怎么坐,还不知道怎么扫码。 每天放学路上,他会习惯性地把手表藏在袖子里。其实不是怕丢,就是不想被人看见。尤其在食堂排队时,那种“与众不同”反而成了最刺眼的标签。偶尔有老师路过,说起学生不该沉迷电子产品,他听着听着,突然有种哭笑不得的感觉——别人是在控制用手机,他却连用的资格都没有。课堂上分组讨论,总有几个人凑过来对着屏幕咕哝几句,名单很快定下来,唯独他只能等着别人喊名字,或者自言自语地站在座位旁边装作没事,其实手心已经开始冒汗。 有次体育课,同学们用手机对着操场录视频,讨论用哪个滤镜好看,他想插话又找不到机会,只能装作对长跑成绩更感兴趣。晚自习前的十分钟,大家围成一圈低头刷着各自的手机,有人突然爆出一个热搜话题,哄堂大笑,他强装镇定假笑几声,实际上那根本不是他熟悉的世界。他妈见状,嘴里说着别放在心上,可自己又忍不住偷偷打听别的家长怎么处理手机问题。家长群里偶尔会冒出一句“手机晚点给也没坏处”,但很快就有人反驳,说时代变了,现在信息获取都靠手机,不给反而让孩子成了局外人。 前段时间一篇论文上说,数字设备使用已经和学生社交圈深度绑定,比如复旦大学《中学生数字媒介使用与社会融入调研》里提到,没有智能手机的学生在同伴网络中更容易被边缘化。这话他听不懂专业术语,但每天的感受就是那种被晾在一边的尴尬。家里人其实也怕他沉迷游戏,所以手机始终被视为洪水猛兽,但矛盾的是,家里大人一到晚上就人手一台手机,微信群消息一来,谁都不抬头。有次妈妈把手机放他书桌上,让他查一下数学题解,回来却看到他愣神在看动画解说,连题都忘了看。妈妈只叹了口气,说怪不得现在家长压力大。 学校里老师时不时提起数字素养课,但多数时候流于形式,真正能解决问题的不是“是否有手机”,而是怎么让学生和家长都知道合理界限该怎么划。信息化时代,不给孩子手机好像是保护,可在实际生活中,保护和阻隔只差一层纸。他自己都说不上来哪种选择对,反正日常中有一半时间都在羡慕同龄人的自由。 你怎么看这种状况?如果你自己有过相关体验,欢迎说说你的看法,让大家都能听到不一样的声音。

0 阅读:67

猜你喜欢

凹脸的三体人

凹脸的三体人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