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台军一级上将曾下令死守台海,但为回安徽老家探亲祭祖,主动辞去一级上将终身职职位! 罗本立的军旅生涯起始于1949年,那个时刻,历史的洪流带走了太多人,但他选择了留下,虽然他只是国民党军队中的一名年轻军官,但随着台湾局势的变动,他逐渐崭露头角。 几十年后的今天,他的名字已经成为了台军的代名词之一, 年轻时的罗本立或许也没有预料到,他将一生奉献给这片土地。 不断磨砺自己,逐步晋升为师长、军长,最终成为台军参谋总长,他的成就不仅仅体现在职务的升迁,更在于他对台军的影响力。 许多台军官兵提到他时,都会用“治军严,务实”这样的词汇来形容,这位曾经年轻气盛的军官,已经成长为台军的一面旗帜。 1996年,台海危机爆发,解放军在东南沿海展开实弹演习,台军压力山大,在这个关键时刻,罗本立站了出来,明确提出了“战备不松,阵地不退”的指令,让台军士兵信心倍增。 在台军内外,这句话成了台海防线的象征,彰显了罗本立坚强的决策力与强烈的责任感,即使在生死存亡的时刻,他的表现依然冷静果敢,赢得了同僚的敬仰。 尽管他已经站在了台军的顶峰,拥有着无可争议的威望,但对于罗本立来说,真正困扰他的是那片从未能回去的故土,安徽肥东。 长年在外,尤其是在台湾这片陌生的土地上,罗本立的心中始终留有一个空洞,那便是对家乡的思念。 离开家乡的岁月太长,以至于当他第一次决定回去时,连村口的老槐树是否依旧存在都无法确认,台军的规定严格,现役军官无论职位如何都不得前往大陆,即便是像罗本立这样的一级上将,也不得破例,这层规定,像一道无形的墙,隔断了他与故乡的联系。 在军中,他很少提起自己的家乡,但这份乡愁深埋在他的心底,每当闲暇时,他都会独自翻看那张已经泛黄的老照片,那是他家乡老屋与老槐树的影像,照片背后,他写下了“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这句感伤的话。 这句话,已经成了他心底无法言说的痛,也成了他那份乡愁的象征。 时光荏苒,终于,1998年,罗本立不再受制于台军的束缚,决定以私人身份踏上归乡之路,这一决定是他心底埋藏多年的愿望的实现,也是他对亲人的深深愧疚和未尽的责任。 虽然他曾经心怀“迟早回家”的期盼,但因时局所限,这一切总是遥不可及,多年来,他努力通过其他方式联系故乡,帮助台军中安徽籍的官兵与家乡保持间接联系,甚至公开呼吁两岸可以更多交流,让老兵能够回家看看。 在回家的那一刻,他的心情复杂极了,面对久违的家乡,罗本立觉得既熟悉又陌生,车子驶过那些他记得却已经变得模糊的景象,他心中涌起的情感几乎让他无法控制。 终于,当他站在父母的坟茔前,跪下的一刻,他再也无法抑制内心的情感。 他的归乡不仅是对父母的告别,更是对这片土地、对家族、对那段岁月的交代,作为一名军人,他长年征战,未曾有机会回归,但如今,他终于站回了这片承载着血脉与记忆的土地。 这不仅仅是一个人的故事,也是无数台军老兵的集体心声,与罗本立同样,有着无数人的心愿未能实现,他们一生为了国家而战,却无法回到故乡,再看看亲人,看看那曾经熟悉的风景。 罗本立虽然已经于2018年去世,但他留下的影响却深远至今,作为台军的顶级将领之一,他不仅带领台军度过了多次关键时刻,还在其军事生涯中为台军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从军的岁月,他把对家乡的思念转化为对军队的责任和使命,他的严谨治军与务实精神使他成为台军历史上最受尊敬的军事人物之一。 尽管他已辞去军职,但他回乡的故事与一生的遗憾始终影响着后人,在家乡,罗本立捐资修建的通往罗村的道路成为当地人记住他的标志。 这条路,不以他的名字命名,也没有立碑纪念,但村民们都知道,这条路,是那位曾经的台军大官所修的。 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责任与家国情怀,将家乡与祖国的情感紧紧相连,虽然他的名字已随着时光渐行渐远,但他的人生轨迹早已深深烙印在台军与家乡的历史中,成为永不褪色的记忆。 (信息来源:人民网--台军前“参谋总长”弃职衔 一级上将多赞成统一)
[太阳]台军一级上将曾下令死守台海,但为回安徽老家探亲祭祖,主动辞去一级上将终身
寒烟锁重
2025-10-01 12:02:57
0
阅读: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