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美国刮起反印度的浪潮?原因其实很简单:现在不止是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都在反印度。印度人蛮厉害的,在各行业印度人混的风生水起,而且变成一个不可忽视的群体。 别觉得“反印度”是单纯的歧视,背后藏着更现实的利益博弈——当印度人在欧美核心领域扎下根,原来的既得利益者,坐不住了。 硅谷就是最明显的例子。现在美国科技公司CEO里,印度裔占了近三分之一,谷歌的皮查伊、微软的纳德拉,都是印度裔。他们不仅自己上位,还常提拔印度同事,这让不少本土美国人觉得“机会被抢走了”。 数据更扎心。美国劳工统计局去年的数据显示,印度裔在美国的平均年薪是13.5万美元,比白人的11.2万美元、拉丁裔的7.8万美元都高。在医疗、法律这些高薪行业,印度裔的比例也在逐年涨,这种差距很容易点燃不满。 加拿大的情况更直接。去年加拿大吸纳的新移民里,印度人占了27%,远超第二名中国的8%。大量印度移民涌入后,住房、教育资源变得紧张,多伦多的房价两年涨了30%,本地人把怨气撒到印度群体身上,反印度的声音自然就大了。 澳大利亚也一样。悉尼的印度社区越来越大,从餐饮到零售,很多生意被印度裔接手。去年甚至出现过“抵制印度商店”的活动,表面是文化冲突,其实是本地人怕自己的生存空间被挤压。 但要搞清楚,这种“反”不是针对所有印度人,而是针对“成功的印度人”。那些在底层打零工的印度移民,很少被针对;真正引发矛盾的,是那些抢走高薪岗位、掌控资源的印度精英。 更有意思的是,印度人自己也很抱团。他们有自己的社交圈、商业网络,甚至在政坛也开始发力——美国国会现在有5位印度裔议员,加拿大议会也有10多位。这种“抱团取暖”的模式,让欧美本土群体觉得“被排斥”,矛盾自然会激化。 有人说这是“种族歧视”,可细想不是。当年华人在欧美也因为勤奋、会赚钱被排挤,本质上都是“强者被嫉妒”的戏码。当一个群体从“边缘”走到“中心”,必然会触动原有秩序,反抗声就是秩序调整的阵痛。 印度政府的态度也有点微妙。他们一边鼓励国民去欧美发展,一边又喊着“印度制造”,这种矛盾让欧美觉得印度“又要好处又想独立”,民间的反印情绪也被这种官方博弈放大了。 说到底,反印度浪潮不是偶然,是移民群体崛起和本土利益冲突的必然结果。未来随着印度人在欧美各行各业的影响力继续扩大,这种矛盾可能还会加剧——毕竟,蛋糕就这么大,有人多拿,就有人会不满。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美国人现在“恐印”到什么程度了,由于工作签证问题,印度人急于返回美国,结果美国人
【3评论】【12点赞】
名字要长的才好
只要做到不要脸。你也很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