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调查,72%的印度人认为:印度军队可以击败中国。2020年,印度国内一份叫“国家情绪调查”的民调结果显示:有72%的受访者相信印度军队能打败中国,只有18%的人表示不能或不知道。 2020年夏天,一份调查在印度引起了巨大反响。结果显示,百分之七十二的被访者坚信印度军队可以打赢中国。 这个数字并不只是一串冷冰冰的统计,它背后折射出的是一种全民被推高的情绪,当时边境摩擦正闹得厉害,民众却表现得出奇乐观。 支撑这种自信的,首先是舆论环境。那段时间,印度媒体几乎天天在播报新武器到货的消息。 法国的阵风战机一降落,就是全国的新闻头条,美国的无人机也被渲染成扭转局势的“秘密武器”。普通人每天刷屏看到的都是“军力提升”“装备先进”,在这种氛围下产生信心并不奇怪。 但武器宣传只是表层原因,更深的心理支撑是对西方国家的依赖。许多印度人坚信,一旦真打起来,美国和欧洲不会袖手旁观,仿佛这场战争并不会只是印度一个国家在扛。 这种想法让民众低估了冲突的风险,觉得未来可控。但现实是,任何国际合作都有自身利益考量,外部力量未必会盲目上场。 这份乐观,还有一个被刻意忽视的历史背景。六十年前,中印边境爆发冲突,最终印度的部队在短时间内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那段历史曾是印人心中难以触碰的伤口,但如今却很少被年轻一代提起。书本里刻意淡化过去的失败,媒体更愿意强调今日的国力,导致很多人对历史失去了警惕性。 而当一个国家只记住荣誉却忘记挫败时,民众的判断难免会失去平衡。 真正客观的差距,数字早已摆在那。中国军费长期是印度的数倍,更多的钱还投在自主研发和完善的工业体系上。 从战机到航母几乎都能自产自修,而印度的大部分装备是从不同国家购买,操作上要跨多个体系,一旦打起仗来,零件、技术和配合都会成为大难题。 更现实的是后勤条件。中国在高原地区修建了大量道路和铁路,重型装备可以快速调动。相比之下,印度的补给线路要差得多,运输效率是个老大难题。 媒体每天宣传的几件新武器,掩盖不了这些结构性的短板。 然而,大多数人并不知道这些差距的具体情况。在激情宣传里,更多人愿意相信自己的军队无敌,愿意相信盟友会相助,甚至有六成受访者直接表态支持开战。民意一旦被推到这种高度,也会给政府施压,让决策变得更加强硬。 这种场景,并不只存在于印度。越南的工业园里,工人从曾经的自信满满,到如今开始追求平稳的工作,就是一个例子。 当外部订单减少,工厂运转放缓,那些口号没有了实际支撑,工人们的想法也跟着转向现实。国家层面的自信,其实最终也会沉淀到民众的柴米油盐上。 战争与否,不该依赖情绪。真正的力量不只是炫目的装备,更多取决于经济、工业和稳定的生活。 民调里那份高涨的信心,带来的是一种热血的氛围,但热血并不能替代冷静的计算。忘记过去的挫折,忽视当下的差距,只会让自信变成幻觉。等到现实来敲门,代价也许要比想象中沉重得多。
美国人现在“恐印”到什么程度了,由于工作签证问题,印度人急于返回美国,结果美国人
【2评论】【4点赞】
十里坡剑神
放假十天庆祝,高调全球宣讲。这要打不过中国就见鬼了!
会飞的小魏
狮子愿意正眼看小狗崽子一眼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