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克文:沈逸言语犀利批评K签证!有些人想太简单,后续校准是必然…… 卢克文转发支持的态度,显然也是看透了这点。 先得把话说透,这K签证可不是美国那种给未婚情侣的探亲签,是咱新给外国青年科技人才开的“绿色通道”。 无需雇主邀请,STEM本科就能申,最长五年多次入境,听着挺开放,隐患却藏在细节里。 沈逸骂得够狠,说有些人“崇洋媚外的横骨没化”,这话戳中了不少人的心窝子。 国内应届生卷得头破血流,有的硕士毕业还在抢月薪八千的岗位,突然放进来一批无需雇主担保的外籍人士,公平吗? 美国早给咱演过上半场了。H-1B签证初衷多好,结果71%的名额被印度外包公司垄断,工资压得比本地人还低。 现在美国给H-1B加征10万美元入场费,印度从业者扛不住了,自然就把目光投向了门槛低的中国K签证。 印度《明特报》都放话了,五万印度人等着申请。可他们的学历真能信吗? 北方邦教师招聘203人里202人造假,维亚帕姆丑闻连公职考试都能买答案,这些前车之鉴就在眼前。 加拿大更是吃了大亏,宽松移民政策让印度人扎堆,最后不得不砍掉80%的签证配额。 英国人那句苦笑太真实了:“每一张印度签证背后,至少藏着20个亲戚”,链式移民的坑谁踩谁疼。 咱真缺人才吗?马斯克、扎克伯格手底下的首席科学家,大把是中国人。 不是缺人,是缺留住本土人才的机制。放着自家精英不管,反倒给外人开绿灯,这逻辑说不通。 更要命的是监管漏洞。申请人入境后能搞创业、做商务,没雇主盯着,谁能保证不打黑工? 沈逸的愤怒不是没道理,“月亮总是外国圆”的迷信,早该被现实打破了。 卢克文的担忧更实际:印度对咱签证卡得死紧,咱却敞开大门,这对等吗? 这哪是引才?分明是给套利者开了后门。没有严格的学历认证和动态监管,迟早要出乱子。 开放从来不是无底线。泰国免签后被印度人钻空子的教训,加拿大住房紧张的困境,都该记在心里。 后续校准是必然的。明确35岁年龄线,和国外高校建学历核验通道,这些补漏措施必须跟上。 引才要引真才,不是引“麻烦”。把本土人才留住、用好,比啥都强。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k字签证 留美签证
美国人现在“恐印”到什么程度了,由于工作签证问题,印度人急于返回美国,结果美国人
【3评论】【1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