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媒体称:中国的歼10、霹雳15虽然打下了阵风,但是不代表中国武器比西方先进,阵风是输在了没有体系支持。 歼-10CE搭载的KLJ-7A有源相控阵雷达,探测距离超过220公里,能同时追踪15个目标并攻击其中4个。相比之下,阵风战机的RBE2AA雷达探测距离仅160公里,相当于在超视距空战中“蒙着眼睛作战”。 更关键的是导弹性能:霹雳-15E射程达160公里,采用双脉冲发动机实现末端加速,而阵风挂载的“流星”导弹实际射程仅120公里,且因印度预警机数据链不兼容,根本无法发挥冲压发动机的持续加速优势。 巴基斯坦空军的战术设计堪称精妙。ZDK-03预警机在200公里外锁定目标后,通过数据链将坐标直接传输给歼-10CE。飞行员无需打开机载雷达暴露位置,就能在180公里外发射导弹。 这种“A射B导”的战术,让阵风战机直到被导弹锁定才察觉威胁。反观印度空军,其装备的法制阵风、俄制苏-30MKI与以色列/巴西预警机组成“万国牌”体系,数据链标准混乱导致信息传递延迟超3秒——在超音速空战中,这3秒足够导弹完成发射程序。 新加坡媒体强调“体系决定胜负”,却刻意回避了一个事实:现代战争中的体系本身就是武器性能的延伸。歼-10CE能融入巴基斯坦的“空天电网”体系,恰恰因为其北斗导航终端、统一数据链接口与地面防空系统完全兼容。而印度阵风战机虽配备法国“风暴之影”导弹和以色列头盔瞄准具,但这些子系统如同散装的零件,无法形成合力。 一个典型案例是能量管理策略的对比。歼-10CE通过复合挂架同时携带4枚霹雳-15E和2枚PL-10E近距格斗弹,配合3个副油箱的设计,使其能在抛掉副油箱后立即进入空战状态。 这种设计彻底破解了阵风战机利用内油优势“放风筝”的战术。印度飞行员在战后承认,当他们发现歼-10CE抛掉副油箱时,距离已不足80公里,此时霹雳-15E的不可逃逸区覆盖范围已达60公里。 这场空战的影响远超战术层面。沙特在2024年放弃采购阵风战机,转而订购36架歼-10CE;阿联酋更是用12架阵风置换36架枭龙BlockIII。 这些选择背后,是中东国家对中国武器“即插即用”特性的认可——歼-10CE的数据接口与沙特现有的翼龙无人机、FD-2000防空系统完全兼容,而阵风战机则需要额外支付数亿美元进行系统改造。 更耐人寻味的是法国达索公司的反应。在2025年珠海航展上,达索代表盯着歼-10C的DSI进气道和隐身涂层反复观察的照片,被网友制作成表情包广泛传播。这家曾宣称“阵风领先中国战机一代”的企业,不得不承认中国在有源相控阵雷达、双脉冲导弹等关键领域已实现反超。 回顾军事史,从八国联军用机枪大炮击败清军大刀,到抗美援朝时期志愿军用“万国牌”武器对抗美军,胜负从未取决于“是否公平决斗”。新加坡媒体的论调,暴露出某些势力不愿承认中国军事技术进步的心理。 当霹雳-15导弹在200公里外锁定目标时,当歼-10CE的隐身涂层将雷达反射截面压缩至0.6㎡时,这些硬实力指标早已超越了“体系支持”的范畴。 这场空战给全球军事观察者留下深刻启示:现代战争是技术代差与体系整合的双重博弈。中国战机的胜利,既源于雷达、导弹等单项技术的突破,也得益于“空天电网”体系的无缝衔接。 当某些人还在纠结“单机性能”与“体系支持”的抽象争论时,实战数据已给出最直接的答案——在2025年的天空,技术代差与体系优势的结合,正在重新定义空战规则。 这场争议背后,或许更值得思考的是:当中国武器开始在国际市场与西方装备正面竞争时,究竟什么才是衡量军事技术先进性的真正标准?欢迎读者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
中国不是没动作,是动作太低调,你们没看见。2025年,中国派了200名武警去中
【13评论】【3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