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474836.47元!”9月28日,四川眉山瓦屋山景区外,一位游客举着手机支付界面,屏幕上的数字让围观者倒吸一口凉气——停车4小时54分,系统竟跳出两千多万的“天价”费用。更荒诞的是,界面还弹出红色警示框:“金额过大,缴费前请确认”,而车主哭笑不得地吐槽:“这还是我用停车券减免5元后的价格,现在车还停在原地,我根本不敢取!” 系统漏洞还是“流量密码”?景区回应引争议 事件迅速引爆网络。有程序员指出,21474836.47元恰是计算机32位有符号整数的最大值,明显是系统故障。但瓦屋山景区工作人员的回应更耐人寻味:“涉事停车场在景区外,我们无权管理。”他们强调,景区内部停车场12小时收费仅20元,过夜35元,并暗示车主“可能为博关注”。 这番回应让网友炸开了锅。有人翻出类似案例:东莞东站停车场曾因系统故障,2小时收费170元;济南黄金谷景区6分钟扣两次费。更讽刺的是,涉事停车场位于景区外围,可能无人值守,系统故障无人及时处理,车主只能对着“天价账单”干瞪眼。 天价账单背后:景区收费乱象何时休? 两千多万的停车费固然是乌龙,但公众的愤怒源于更深层的焦虑——景区收费早已成了“薛定谔的猫”:明码标价的不透明、节假日的疯狂涨价、周边停车场的“野蛮生长”,让游客出行如履薄冰。 南京钟山景区曾因7小时收费217.5元被骂上热搜,景区辩解“为疏导车流”;上海半岛酒店停车场每小时60元,却用“消费满300元免4小时”的规则筛选“高端客户”;曲阜市规定小型车30分钟内免费,但无人值守的停车场可能连提示牌都没有。这些案例暴露出共同问题:景区收费标准模糊、监管缺位,游客成了“待宰的羔羊”。 谁在纵容“天价”?游客的愤怒与无奈 面对天价账单,游客的愤怒往往转化为无力感。有人报警、打12345热线,却被告知“收费合规”;有人发帖吐槽,却被质疑“小题大做”。更讽刺的是,部分景区将高收费美化为“资源优化”——南京钟山景区负责人曾直言:“涨价是为了倡导绿色出行。”但游客不买账:“我们自驾是因为公共交通不便,景区却用收费逼我们‘自愿’放弃?” 这种矛盾折射出旅游市场的畸形生态:景区追求利益最大化,却忽视游客体验;监管部门重事后处罚,轻事前预防;游客维权成本高,只能用“用脚投票”表达不满。正如一位网友的评论:“两千多万的停车费是系统bug,但游客的信任崩塌,才是真正的‘天价’。” 破局之道:透明、监管与共情 要根治“天价停车费”,需多方合力。景区应主动公开收费标准,在入口、支付界面设置醒目提示,避免“信息差”割韭菜;监管部门需加强巡查,对违规收费重罚,建立“黑名单”制度;游客也要提高警惕,停车前确认费用,遇到问题及时取证维权。 瓦屋山景区的乌龙事件,看似是一场荒诞剧,实则是旅游市场乱象的缩影。当系统漏洞能轻易触发“天价账单”,当游客的愤怒沦为“流量素材”,我们该反思:旅游经济的繁荣,究竟该以谁的体验为代价? 互动话题:你遇到过离谱的停车收费吗?是默默付钱,还是硬刚到底?评论区聊聊你的经历,让更多人避开这些“坑”! 来源:百姓关注
河南安阳,夫妻俩奔波2天2夜,把一车苹果从四川凉山运到目的地一饮料厂,收货方承诺
【7评论】【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