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斗机被雷达锁定之后,可以甩掉导弹的追击吗?事实上,一旦被雷达锁定,以现在的导弹技术,不管是歼20,还是其他任何战斗机,基本上都难以逃脱导弹的追击。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在不少军事电影和电视剧里,我们常常能看到这样的镜头——飞行员发现自己被导弹锁定后,瞬间拉杆翻滚、甩出干扰弹,导弹在身后轰然爆炸,主角安然无恙。 这样的画面固然精彩,但现实中的空战,远没有银幕上那么“爽文”。事实上,真正能靠技巧成功躲掉现代空空导弹的案例,极为罕见,大多数影视剧里的神操作,都是艺术加工、甚至是纯属虚构。 当然,这并非说历史上没有过“绝地求生”的奇迹。比如在上世纪的中东战争、越南战争中,确实有一些飞行员凭借高超的机动动作和对敌导弹性能的了解,成功躲过导弹袭击。 那时候,导弹多为第一、二代产品,制导头灵敏度有限,抗干扰能力不强。比如“Top Gun”王牌飞行员兰迪·坎宁安在越南战场上,曾多次通过急转弯和释放诱饵,化险为夷。 还有以色列空军在1973年赎罪日战争中,利用地形和电子干扰打乱对方导弹锁定,也留下不少精彩瞬间。 但进入21世纪,随着导弹技术的飞速进步,“躲导弹”变成了一件近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现代空空导弹不仅速度快(可达3-5倍音速),而且越来越智能。它们往往采用多模制导(比如主动雷达+红外双模),机动性能远超有人驾驶的飞机。 飞行员所能承受的最大过载是9G,再高就有生命危险,而导弹却可以轻松完成十几G的极限转弯。单靠急剧机动已经很难拉开距离。 现在的导弹能自动区分真假目标。你撒箔条、红外弹,导弹可以通过识别目标特征,自动修正轨迹。即便如此,偶尔还是有一些极端环境下,飞行员侥幸逃脱。 比如2019年印巴空战当中,印度飞行员阿比南丹驾驶米格-21在被AMRAAM导弹锁定后,据称通过低空超高速机动和地形遮蔽,拖延了导弹的捕获。但大多数时候,这种“奇迹”很难复制。 正因如此,现代战机的生存哲学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像歼-20、F-35这样的隐身战机,首要目标不是“躲导弹”,而是“别被发现”。 隐身涂层、机身外形、内置弹舱,这些设计都是为了降低被敌方雷达锁定的概率。远距离发现+优先开火,才是五代机的生存之道。 哪怕真的被锁定,飞行员也会第一时间整合电子干扰、诱饵弹、全体系情报来最大化逃生概率,而不是单靠个人操作。 此外,现代空军作战早已从“单打独斗”演化为“体系协同”。一架战机单兵作战能力再强,也很难面对智能导弹和多源火控的压制。 现在的歼-20、F-22等主力机型,往往和预警机、地面雷达、数据链平台协同作战,能够共享战场态势,实时规避风险。敌方想要锁定并发射导弹,首先要突破整个信息防御网的层层屏障,这比单纯“追飞机”难太多。 说到底,现代空战已经进入了以信息为核心的时代。个人技巧当然重要,但如果还幻想靠“神操作”单枪匹马干掉导弹,那只能在影视剧里找找存在感了。 现实中,战机要想提升生存率,更多靠的是体系优势、技术代差,以及背后强大的信息流和电子战能力。 最后,倒不是说空战再无个人英雄。真正的勇气和智慧,是在浩瀚信息洪流中,能用最短时间做出最优决策。或许未来,人工智能会成为飞行员最好的“僚机”,帮助他们在复杂电磁环境下抢占先机。 你们认为,未来空战还会有“金蝉脱壳”的传奇吗?
海马斯导弹来了,发电厂惨了!9月28日乌军用海马斯火箭炮再次猛烈反击,他们对俄
【6评论】【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