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话把菲律宾学者问住:1898 年条约里,黄岩岛到底写没写?” 高志凯在菲律宾抛出这句追问,现场瞬间安静。三分钟后,掌声炸裂。 论证开始前,现场的菲律宾学者还带着几分轻松,有人手里攥着标注 “黄岩岛邻近菲律宾” 的地图,准备反驳。 提出这个问题的高志凯并非泛泛之辈。他早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英语系,后赴耶鲁大学深造并取得法学博士学位,持有纽约州注册律师资格,常年深耕国际关系与能源安全领域,对国际法理与历史条约的研究尤为透彻。 更巧的是,他的耶鲁校友中,塔夫特曾担任美国驻菲律宾首任总督,正是这位校友主导了美国对菲律宾的早期治理,这层渊源让他对菲律宾领土的法理根基有着旁人不及的理解。 当天的马尼拉论坛规格不低,前总统、国家安全事务顾问、多国大使都在现场,还有不少年逾九旬的第三代华裔华侨专程赶来,议题直指南海争端的核心。 高志凯没给对方展开地图的机会,话锋直接切入1898年的《美西巴黎条约》。这份标志着美西战争结束的条约,用2000万美元的代价确定了菲律宾群岛的归属,更关键的是划定了清晰边界——西部边界止于东经118度线。 他报出黄岩岛的精确坐标:北纬15°07′、东经117°51′,恰好落在东经118度线以西。现场的轻松气氛瞬间凝固,攥着地图的学者手指不自觉收紧,地图边缘被捏出褶皱。 这条经线不是中国划定的,而是菲律宾从殖民历史中继承的法理根基。1900年《美西割让菲律宾偏远岛屿条约》和1930年《英美条约》两次补充界定领土,都没将黄岩岛纳入其中。 1935年菲律宾宪法、1946年独立后的法律文件,甚至1961年的《领海基线法》,也全都没把黄岩岛算进自己的版图。直到1994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生效,菲律宾才突然以“位于200海里专属经济区”为由提出主权声索,可国际法的基本原则从来是“陆地统治海洋”,专属经济区不能改变固有领土归属。 更让现场无法辩驳的是中国的历史依据。早在元代,天文学家郭守敬的“四海测验”就把测量点设在了黄岩岛。 1947年,中国内政部方域司审定公布南海诸岛地名,黄岩岛以“民主礁”之名列入中沙群岛,这一界定从未被国际社会质疑。 1990年,菲律宾驻德国大使还曾明确致函表示,黄岩岛不在菲律宾领土范围内;1994年,菲律宾无线电爱好者协会也承认,根据《巴黎条约》,黄岩岛在其边界之外。这些史料被高志凯一一提及,现场彻底没了反驳的声音。 沉默持续了三分钟,最先响起的掌声来自后排的华裔老人。他们在菲律宾生活了大半辈子,见证过中菲友好的岁月,也清楚近年争端背后的外力推手。 高志凯紧接着点破关键:菲律宾的选择从不是中美“二选一”,而是要分清法理上的对错。中国有能力提供基建融资与发展机遇,“一带一路”的成果遍布全球,这些都不是远在天边的承诺。可菲律宾却被裹挟着越过东经118度线,在仁爱礁坐滩军舰二十余年,反复在黄岩岛海域挑起摩擦,最终损害的是自身利益。 这番话戳中了现场不少人的痛点。菲律宾经济依赖中国市场,钢铁、电子设备等必需品大多从中国进口,而其出口的农产品中国完全可以找到替代来源。 军事上的差距更显而易见,2012年黄岩岛对峙中,菲律宾最先进的军舰不过是美国退役44年的二手巡逻舰,而中国那年新下水的千吨级舰艇就有15艘,如今的海军力量早已今非昔比。所谓的“仲裁案”“联合演习”,终究没能改变黄岩岛属于中国的事实,反而让菲律宾陷入法理与现实的双重被动。 领土主权的根基从来是历史与法理,不是强权或谎言。1898年的条约线早已写下答案,黄岩岛从未属于菲律宾。高志凯的追问,不过是把被刻意模糊的事实重新摆在阳光下。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一句话把菲律宾学者问住:1898年条约里,黄岩岛到底写没写?”高志凯在菲律
名城探寻
2025-09-29 10:51:27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