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伟明院士曾提出在青藏高原上,建一根2公里长的电磁发射轨道,经专家论证:造价太高

修竹崽史册 2025-09-29 10:45:48

马伟明院士曾提出在青藏高原上,建一根2公里长的电磁发射轨道,经专家论证:造价太高且不好施工。马伟明院士提出的 2 公里长电磁发射轨道设想,植根于电磁发射技术的发展基础。   电磁发射这项技术,这几年确实是中国在科技界里非常亮的一张“王牌”。   它主要是靠大电流产生磁场,通过强磁力把被加速物体一把推送出去,原理上其实可以获得极高的出射速度和连续加速能力。   军事里像舰载机弹射、高速动能武器这些早有实际运用或者正在试验,随着陆地上的大功率轨道实验越来越成熟,把这种技术放大到足以发射航天器,自然就成了让人浮想联翩的方向。   毕竟如果不用火药、推进剂,能量消耗大头从化学燃烧变为电力输入,理论上更容易稳定、绿色,还能优化各种升空姿态。   设想里选中青藏高原,有两个方面,高原地势带来“地理红利”,海拔高、空气稀薄,航天器发射时受到的阻力更小,还能省下不少能耗。   这里地广人稀,远离人口密集区,大型基础设施的选址弹性更大,后续如果有扩展需求,也好操作,单从实验环境和长远目标说,这片高原确实是特别理想的“天然发射场”。   把2公里这么长的电磁发射轨道真正落地,现实考验其实比想象还难,轨道本身需要的工程材料、电机系统是一笔巨资,更别提青藏高原恶劣的气候、复杂的地质情况,项目周期只会更长、运维成本更高。   技术门槛也尤其高,像电源的稳定输出、轨道本身的精度、防护系统的耐久,每一点都和当前的民用、军用电磁发射设备有质的跨度。   而且即便基础科学理论没问题,也必须面对极端低温、强紫外、高风速等恶劣环境,长期运行维护是个大工程。   现在中国的电磁发射技术,虽然已经有不少突破,比如说航母上的电磁弹射器,光是这个能让各类型号舰载机都用同一套系统弹射起飞,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属于顶尖。   相关实验装备的功率密度、自动化控制也都做到了先进水平,但这些多数还停留在特定场景或实用化阶段,距离2公里轨道那种超级工程,还是有不小差距。   目前国际上,美、俄、日这些国家其实也瞄准了电磁发射这块“战略制高点”。   美国有轨道炮、动能拦截实验,俄罗斯、高超声音速技术的试验,日本也在基础数据上持续累积。   各家进展不同,但面对大范围、大功率、高精度的工程化落地,也都遇到类似困难。   中国在材料科学、智能控制、电源系统规模化集成这几个点上的推进速度很快,不过想要在高原地区做2公里这样的大型工程,最终还得等核心技术持续迭代,配套产业链逐步成熟。   关于这种设想,目前的专家共识是造价太高、施工难度大,尤其在短期内无法实现。   所以别看新闻里、论文里这个念头激进,有关方面其实也都是话说到此为止,现实调研更多还是聚焦小型化、实用化路线上。   比如说将来给微小卫星、无人机、地面检测装置等,采用高功率电磁轨道短距离试发,这些有希望先实现突破,毕竟只有从小型化做起,技术积累之后,才可能逐步把规模做大。   2公里电磁发射轨道的点子,代表了中国科技工作者敢想敢干、勇于突破的劲头。   造价高、难度大这些挑战,短期内确实难以跨越,但这不妨碍它激励后来的科研和工程进步。   等到某一天,材料技术、电能供应、环境适应等都成熟,类似设想即便实现不了100%,也可能会有“缩水版”落地,成为某类航天、军事或极端环境技术的新突破口,对中国电磁发射技术的未来,不妨依然抱有期待。   对此大家怎么看?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 信息来源:新浪财经头条《国宝级院士马伟明:电磁弹射领域,美国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来问我!网友:电磁圣君》

0 阅读:0
修竹崽史册

修竹崽史册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