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支持两国申请入常,五常是打出来的,不是选出来的! 当地时间27日,俄

不简单的幸福 2025-09-28 23:25:59

俄罗斯支持两国申请入常,五常是打出来的,不是选出来的! 当地时间27日,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在联合国的发言,把沉寂许久的安理会改革话题重新拽回公众视野。他直言支持安理会改革,更明确表态力挺巴西、印度两国冲击常任理事国席位。 安理会改革喊了几十年,从1992年印度联合35国首次推动议题列入联大议程,到如今各方争论仍无定论,本质上都是绕不开“权力”二字。拉夫罗夫的表态看似顺应多极化潮流,实则不过是大国地缘博弈的又一注脚。 单从纸面实力看,巴西和印度似乎确实有“入常”的底气。巴西身为拉美最大经济体,在南美地缘格局中占据核心地位;印度更是全球人口第一大国、第五大经济体,甚至被预测2047年将跻身发达国家行列。 现行安理会架构形成于二战后,如今世界经济重心东移、南方国家崛起,现有席位分配确实存在代表性不足的问题。从这个角度看,俄罗斯的提议似乎站得住脚。 可现实远比纸面复杂。安理会改革从不是“论功行赏”的游戏,而是现有大国与新兴力量的权力再分配。自1965年安理会首次扩容增加4个非常任理事国后,近六十年间无数改革方案都成了镜花水月,最接近成功的“拉扎利方案”也因各方反对被束之高阁。 根本原因在哪?无非是五常谁也不愿稀释自己的权力,尤其是那项足以一票否决任何决议的“否决权”。大国在扩员问题上的实用主义嘴脸,从来都不加掩饰。美国长期力推日本、德国入常,无非是想拉上盟友巩固自身霸权。 法国一直倾向给非洲留出代表席位,意在维系其在非洲的传统影响力;中国则对改革持谨慎态度,警惕改革成为离间国际关系的工具。俄罗斯此次力挺印巴,难道真的是为了“安理会民主化”? 恐怕更多是想通过扶持新兴力量,打造有利于自己的地缘政治新平衡,毕竟在多极化格局中,盟友越多筹码越足。这种“各怀鬼胎”的博弈,让安理会改革成了“雷声大、雨点小”的空耗。 2003年日本、德国、印度、巴西组成“四国集团”抱团求入常,提交决议草案要求新增6个常任席位,结果遭到意大利、巴基斯坦等国组成的“团结谋共识”集团强烈反对,最终不了了之。 非洲联盟更早就提出“二加五”诉求,要求至少获得2个常任席位和5个非常任席位,可五常对此始终含糊其辞,只口头支持非洲增加代表性,却从不落实具体方案。印度自己就曾6次申请入常被否,即便如今有俄、美、法等国表态支持,成功的概率又有多大? 网友那句“打出来的不是选出来的”,恰恰点透了安理会的本质。五常的席位,是二战血与火的产物,是用数千万生命和绝对实力奠定的国际秩序基石。 这种“实力入场券”的逻辑,至今仍在国际政治中发挥作用。巴西没有全球军事投送能力,印度连高端武器都难以实现完全自主,仅凭经济和人口规模,就想拿到与五常平起平坐的席位?这未免太过天真。 更关键的是,即便五常真的同意扩员,新增席位就能解决问题吗?恐怕未必。当前联合国面临的治理赤字,根源不在于席位太少,而在于大国博弈导致的决策低效。 看看联合国大会上无数议而不决的决议,看看安理会里频繁出现的一票否决,就知道问题的核心是权力制衡而非席位数量。若只是简单增加几个常任理事国,只会让博弈更复杂,甚至可能陷入“谁都有否决权,谁都做不了决定”的僵局。 拉夫罗夫不可能不清楚这其中的门道。作为资深外交官,他比谁都明白安理会改革的难度——没有五常一致同意,任何改革方案都是纸上谈兵。美国会同意让印度分走自己的话语权吗? 答案显而易见,俄罗斯此时抛出支持印巴入常的提议,更像是一场低成本的政治表态:既讨好了印巴两个潜在盟友,又彰显了自己支持多极化的立场,还能给现行国际秩序制造些话题,可谓一举多得。 对于印度和巴西来说,这场“入常梦”或许还要做很久。非洲联盟已经放出话来,“二加五”是唯一可行选择,不会为其他国家让步;“团结谋共识”集团也从未放弃反对新增常任席位的立场。多重力量相互牵制下,安理会改革大概率还会在“讨论—搁置—再讨论”的循环中打转。 说到底,国际政治从来都是“实力说话”。五常的椅子之所以稳固,不仅因为历史遗产,更因为各自拥有无可替代的军事、经济和地缘影响力。 巴西和印度若真想跻身顶级行列,与其寄望于大国“施舍”席位,不如踏踏实实提升自身实力。俄罗斯的支持也好,美国的表态也罢,不过是大国博弈的棋子,当真不得。 安理会改革确实势在必行,但绝不是简单增加几个席位就能解决问题。当各国还在为“谁能坐椅子”争得面红耳赤时,或许更该思考:如何让联合国真正摆脱大国操控,成为维护全球和平与发展的有效平台。 毕竟,席位再多,若没有共识与担当,也不过是一场权力的空转。而那句“五常是打出来的”,与其说是调侃,不如说是对国际政治最直白的注解。

0 阅读:50
不简单的幸福

不简单的幸福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