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常否决权不保?联合国秘书长带头,英法赞成美俄沉默,中方表态 联合国快80岁了,

岁月解密屋 2025-09-28 12:19:37

五常否决权不保?联合国秘书长带头,英法赞成美俄沉默,中方表态 联合国快80岁了,却像个老房子,年年修补却始终漏雨。 现在,秘书长古特雷斯干脆不演了,直接点名“房子的地基有问题”——五常否决权必须动一动。 英法立马点头,美俄一言不发,中方也开口回应。 这一次,不是哪个国家吵架,而是整个联合国制度可能面临一次大地震,否决权,真要改了吗? 从1945年联合国成立那天起,五大常任理事国——中、美、俄、英、法就握住了一把“超级遥控器”:否决权。 只要其中一个国家说“不”,安理会的任何决议都立马作废。 这个设计初衷是防止二战悲剧重演,确保大国之间能在关键问题上达成一致,但80年过去了,它越来越像是一把双刃剑。 根据《联合国年鉴》统计,从1945年到2023年,五常共动用否决权超过300次,光是俄罗斯近十年就占了40%。 很多时候,安理会不是被用来解决问题,而是被否决权“卡死”。 比如2022年,俄罗斯一票否决了有关乌克兰的关键决议,让西方国家气得直跳脚。古特雷斯说得不无道理:制度老化,效率低下,确实该改。 更大的问题是代表性失衡。非洲、拉美、中东这些地区在安理会里几乎没啥话语权,常任理事国名单80年没动过,现实早就变了,联合国却还停在上个世纪。 这次改革的导火索,是古特雷斯在非盟峰会上公开喊话。 他罕见地直接提出:要限制否决权的使用,尤其是在出现战争暴行、大规模平民伤亡等场景时。 他甚至称这是“联合国改革的优先事项”,这话一出,安理会的五位大佬都听明白了:他这是动真格的了。 英国和法国立马举双手赞成,还联合提交了一份议案,提出设立“否决权限制机制”。 表面看是自我削权,实际上是想借机重新洗牌,不少分析认为,英法在俄乌冲突中沦为配角,现在想通过制度改革,重新夺回话语权。 美国和俄罗斯却集体“静音”,这并不意外。 美国虽然嘴上常讲“改革”,但真要动自己的权力,就装聋作哑,尤其是拜登下台后,特朗普上台更是倾向于维护美国利益优先。 俄罗斯则更加直接,否决权是它在国际体系里为数不多的“硬通货”,更不可能轻易放手。 中方的态度也值得玩味,没有直接说“支持”或“反对”,而是提出了五点建议:包括提高效率、保持大国一致性、加强安理会代表性、兼顾发展中国家利益等。 简单说,就是“改可以,但别乱改”,中方强调改革要“循序渐进”,不能因改革而导致联合国碎片化。 这场改革风暴,看起来是为了提升效率和公平,其实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小算盘。 英法看似“割肉”,实则想打破美俄近年来对安理会的主导,特别是在乌克兰和中东问题上,英法长期边缘化,这次是想把自己重新拉回牌桌中央。 它们提出的“限制否决权”机制,其实并没有明确操作路径,也没有说清楚“谁来限制谁”,更像是一场政治秀。 美国虽然沉默,但早前曾表态支持非洲国家进入安理会,却从未提过要取消否决权。 这其实是典型的“拉拢发展中国家,稳住自家地位”的双面策略,特朗普政府更倾向于单边主义,不会允许联合国削弱美国在全球的话语权。 俄罗斯的考量更为直接,自从俄乌战争爆发后,俄罗斯频繁动用否决权,已经引发西方高度不满。 改革一旦成真,首先受损的就是它的“投票权力”。所以保持沉默,是最安全的选项。 中方的立场,其实是最具战略深度的。 一方面,中方支持提升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性,尤其是非洲国家的声音;另一方面,也明确表示,大国在重大议题上的一致性仍然是安理会运作的基础。 中方并不拒绝改革,但拒绝的是“带节奏”的改革。 近五年五常否决权使用频率中,俄罗斯占50%,美国30%,中方约10%,英法基本趋近于零。 这本身就说明了谁更依赖这项权力,很多决议,尤其是涉及中东、乌克兰和非洲的议题,往往因为一票否决而胎死腹中。 但改革并非没有前车之鉴。 早在2005年,联合国就曾尝试扩大安理会席位,但因五常无法达成一致,最终不了了之,如今的局势,比那时更复杂,改革难度也更高。 古特雷斯点破了一个老问题:联合国要想不被边缘化,就必须动刀改革;但五常一动不愿,改革就寸步难行。 英法想借机翻盘,美俄死守权力,中方则希望在稳定中推动变化。 从目前看,五常之间虽然各有算盘,但有一点是默契的:否决权不会轻易放弃,哪怕设立限制机制,也很可能是“象征性改革”——看上去动了,实则没动。 中方在这场博弈中更像是“稳定器”,它没有激进推动,也不拖后腿,而是试图在公平与效率之间找一条中间道路,毕竟,一个彻底失去大国共识的联合国,离“联合”只剩下空壳。 这场关于否决权的争论,不只是程序改革,更关乎全球治理的方向。 未来的联合国,是继续为五常服务,还是能真正代表全球多数?这个问题,留给时间,也留给世界。 否决权改革会改写全球秩序吗?答案还远,但博弈已在进行中。

0 阅读:203

猜你喜欢

岁月解密屋

岁月解密屋

解密岁月,读懂历史沧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