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大将王龁率20万秦军攻打赵国,结果被遭遇惨败。秦昭王震怒之下,却逼着在家养病的白起自杀。 公元前259年9月,王龁率领二十万秦军浩浩荡荡渡过漳水,一路势如破竹,没用多久便兵临邯郸城下。 然而,当王龁下令攻城时,秦军遭到了守军的拼死抵抗。 秦军推着冲车全力撞击城门,可冲车刚冲到壕沟边缘,就被城头上赵军射出的火箭点燃,转眼就变成了熊熊燃烧的 “火刺猬”,士兵们四散奔逃。 紧接着,王龁又派大量士兵踩着云梯攀爬城墙,可却被赵军劈头盖脸扔下的滚石、擂木击退。 连续攻城半个多月,秦军不仅没能攻破邯郸城,反而伤亡近三万人。与此同时,赵国平原君赵胜暗中派遣使者冲破秦军的封锁线,向魏国和楚国紧急求援 。接着,魏国信陵君魏无忌不惜冒险窃符救赵,率领八万魏军星夜兼程赶来支援;楚国春申君黄歇也亲自率领十万楚军北上,联军很快就对邯郸城外的秦军形成了反包围。 当秦昭王收到王龁送来的求救信时,邯郸城外的秦军已经陷入了绝境:粮草运输线路被联军截断;军营中瘟疫横行,每天都有上百人死去;赵军还经常在深夜发动突袭,秦军不得不随时保持警惕。 秦昭王无奈之下,下令:“命武安君白起即刻领兵出征,驰援邯郸!” 白起听着宫中使者宣读圣旨,嘴角露出苦笑。 身旁的亲信见状,问白起:“为何不愿出征?如今秦军在邯郸城外被团团围住,形势万分危急,放眼整个秦国,只有您能化解这场危机啊!” 白起叹气说:“不是我不愿出征,而是现在去邯郸,根本无济于事。长平之战后,我军本有机会一举消灭赵国,可大王偏偏要接受赵国的求和,给了他们喘息休整的机会。如今赵国民众同仇敌忾,魏、楚两国又出兵相助,在这种局势下攻打邯郸,毫无胜算可言。” 事实上,白起心中还藏着一个未曾说出口的担忧 , 他早已看穿了秦昭王的真实心思。这位老秦王此刻让他领兵出征,根本不是真正认可他的军事才能,而是想找一个 “替罪羊”。 倘若这场战役能够获胜,所有的功劳都会被算在秦王决策英明的头上;可一旦战败,秦王就会把所有的责任都推到白起的身上,用他的名声来挽回朝廷的颜面。 白起一生征战沙场,从伊阙之战斩杀二十四万韩魏联军,到鄢郢之战攻破楚国都城,再到长平之战坑杀四十万赵军,他所到之处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始终以胜利者的姿态屹立在战场上,他绝不能容忍自己在晚年落得身败名裂的下场。 秦昭王见白起屡次拒绝领兵后,勃然大怒,命令秦相范雎亲自前往白起府上劝说,可范雎刚一见到白起,就被怼得哑口无言。 白起当着府上众多宾客的面,毫不留情地细数范雎当年如何收受赵国的重金贿赂,又如何用虚假的理由劝说秦王放弃灭赵的大好时机,每一句话都像一把尖刀,直戳范雎的要害,把范雎说得面红耳赤、无地自容,只能狼狈地退场。 范雎返回宫中后,立刻向秦昭王告状,还故意添油加醋,说白起 “因为心怀怨恨,故意抗令不遵”,甚至私下里嘲笑秦王 “目光短浅、鼠目寸光,如今的惨败都是咎由自取”。 这番话点燃了秦昭王的怒火,他下令剥夺了白起的武安君封号,将他贬为普通士兵,并下令将他流放到阴密。 可就在白起收拾好行李,准备踏上流放之路时,秦昭王却突然改变了主意,他听说白起离开咸阳城时,嘴里还在不停地念叨 “当初秦王不听我的建议,如今落到这般田地,都是自食其果”,顿时怒火中烧,咬牙切齿地说道:“此人若不除,将来必定会成为我秦国的后患!” 公元前257年10月的一天,一辆的囚车朝着咸阳城外的杜邮亭方向缓缓驶去。 囚车内关押的正是白起,此时的他早已没了往日武安君的威风,身上穿着粗糙的囚服,头发杂乱地披散在肩头,脸上布满了岁月和病痛留下的皱纹,只有那双曾经充满锐气的眼睛,还隐约透露出几分不甘与愤懑。 当囚车行驶到杜邮亭时,押送的士兵突然停下马车,从怀中取出一把寒光闪闪的青铜剑,递到白起面前, 这是秦昭王专门派使者送来的 “赐死之物”。 白起颤抖着双手接过青铜剑,目光茫然地望向远处的咸阳城。他回想起自己十七岁投身军营,在战场上拼杀了四十多年,为秦国攻克了七十多座城池,立下了赫赫战功,可到头来却落得如此凄惨的下场。 白起对着天空发出一声长长的叹息,喃喃自语道:“我到底犯下了什么罪过,要落得这样的结局?” 沉默了片刻后,白起又苦笑着摇了摇头,轻声说道:“我本就该死。长平之战中,数十万赵国降卒都被我用欺诈的手段坑杀,仅凭这一点,我就足以死罪难逃。” 话音刚落,白起便举起手中的青铜剑,朝着自己的脖颈狠狠抹去,一代战神就此陨落。
乾隆之所以选择嘉庆当皇帝,原因也是很无奈的。因为在嘉庆之前,乾隆先后选择了5位接
【6评论】【2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