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匈奴单于冒顿写信调戏吕后,吕后大为恼火。樊哙说:“臣愿领兵十万,横扫匈奴。”季布骂道:“樊哙不自量力,应当处死。” 公元前195年,刘邦病逝,年仅十七岁的汉惠帝刘盈继承皇位,实际权力掌握在太后吕雉手中。 这一消息传到匈奴王庭后,冒顿单于写了一封措辞轻佻、充满侮辱意味的书信,派使者送到吕后面前。 信中大意是:“我生于草原,在牛马群中长大,常跨越边境,一直渴望到中原游历。如今陛下孤身一人,我也独自生活,我没有什么能排解忧愁,愿意用我所拥有的,换取你所缺少的。” 这番话表面上看似提出 “互通有无” 的建议,实际上却将刚失去丈夫的吕后视作可随意索取的物品,其中的侮辱之意显而易见。 吕后 见信后大怒,立即召集文武大臣商议对策,甚至产生斩杀匈奴使者的想法。 在朝堂之上,上将军樊哙的情绪最为激动,因为他是吕后的妹夫。 樊哙说:“臣请求率领十万大军,横扫匈奴之地!” 话音刚落,朝堂上就响起一片附和之声,武将们纷纷主动请求领兵出征。 这时,中郎将季布突然站出来,高声说:“樊哙应当被处死!” 季布这番话绝非一时冲动,他之所以有如此底气,源于两段特殊人生经历:作为昔日项羽麾下的重要将领,他曾多次率军追击刘邦,刘邦称帝后曾悬赏千金捉拿他,但最终因季布的侠义之名赦免了他,并任命他为官。 此外,当年白登山之围,季布亲眼目睹匈奴的强大,骑兵之众多。 季布接着说:“过去高帝(刘邦)率领四十万大军,尚且在平城(白登山所在地)被匈奴围困,如今樊哙怎敢说凭十万兵力就能横扫匈奴?樊哙当面阿谀奉承,妄图挑起战争,动摇天下根基。” 吕后的脸色从愤怒的涨红逐渐转为苍白,最后慢慢沉了下来。她看向沉默的陈平、周勃等老臣,从他们的神情中能明显看出,他们都认同季布的观点。樊哙则涨红了脸,却无法反驳季布的指责。因为白登山之战的记忆太过深刻。 吕后冷静下来后,认为樊哙的豪言壮语虽然解气,但实际上并不可行。 当时的汉朝,正处在修生养息的阶段,以至于出现 “天子出行都找不到四匹毛色相同的马,朝中将相有的甚至只能乘坐牛车” 的窘境;经历了秦末战乱、楚汉争霸,人口锐减严重,即便繁华的关中地区,也是人丁稀少。 在南方,南越王赵佗已自立为王,不再听从汉朝号令。若此时与匈奴开战,并非理智之举。 冷静下来的吕后做出了艰难却也明智的决定:隐忍。 吕后不仅没有斩杀匈奴使者,反而下令起草回信,信中态度十分谦卑,大意是:“单于未忘记我们,还特意写信给我,这让我们深感惶恐。我退下后仔细思索,自己已年老体衰,头发牙齿都开始脱落,走路也不稳,单于想必是听信了不实传言,我实在不值得单于为我玷污自己。我国并无过错,还请单于赦免。我私下准备了两辆御用车驾,八匹骏马,恭敬献给单于,供单于日常出行使用。” 吕后这番话通过自我贬低化解尴尬 , 先称自己年老色衰、行动不便,配不上单于的 “美意”,接着送上车马表达敬意,既保住汉朝体面,又给冒顿单于台阶下。 更巧妙的是,吕后在信中还暗藏锋芒:既强调汉朝 “无过错”,暗示冒顿单于的挑衅缺乏正当理由,又以 “还请单于赦免” 委婉表达希望双方和解的意愿。 吕后的这种回应,打乱冒顿单于的计划, 他原本想通过侮辱吕后激怒汉朝,迫使对方主动开战,却没想到吕后如此能忍,反倒显得自己行事失了礼数。 收到吕后的回信后,冒顿单于顺势下坡,派遣使者回访汉朝,还送上几匹骏马作为致歉礼物,并且顺水推舟接受汉朝提出的和亲建议。一场一触即发的战争危机,就这样被吕后的隐忍成功化解。 吕后这位在后世常被指责 “心狠手辣” 的女性政治家,在关键时刻展现出超越个人荣辱的宏大格局。她的隐忍并非懦弱,而是基于对国家形势的清醒判断做出的战略选择 。 正如后来汉武帝时期,汉军之所以能横扫匈奴、扬眉吐气,正是得益于汉朝建立初期七十年的国力积累,而吕后这次的 “忍辱负重”,正是这段国力积累历史中重要的一环。
一次,匈奴单于冒顿写信调戏吕后,吕后大为恼火。樊哙说:“臣愿领兵十万,横扫匈奴。
绝世剑王
2025-09-26 14:14:50
0
阅读: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