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睹机器人在中国工厂干活一幕后,纽约时报记者忍不住了,怒斥美国企业不思进取!

云景史实记 2025-09-28 17:10:23

目睹机器人在中国工厂干活一幕后,纽约时报记者忍不住了,怒斥美国企业不思进取! 最近,纽约时报的记者斯威夫特,在看了中国工厂内机器人是如何作业的视频后,非常的义愤填膺。他写了一篇报道《中国在工厂使用的机器人数量超过世界其他地区总和》,以此来猛烈抨击美国的企业不思进取。 就说去年一年,中国新安装的工业机器人就快 30 万台了,国际机器人联合会的数摆在那儿,这数字比全世界其他国家加起来还多,现在中国工厂里跑着的机器人已经超过 200 万台,是美国的整整五倍。 比亚迪合肥的汽车工厂,焊装车间里近 200 台国产机器人围着汽车车架忙活,机械臂灵活翻转,焊枪起落溅起的焊花比老师傅的手还稳,重复定位精度能控制在 0.03 毫米以内,这准头连进口设备都得服气,比亚迪八大基地里已经摆了近千台这样的机器人,一天下来造的车比以前多三成还不止。 再去安徽蔚来的制造基地看看,整条生产线几乎见不着几个工人,机器人从零件搬运到车身组装一气呵成,连拧螺丝的力道都分毫不差。 还有美的收购的德国库卡机器人,现在在国内造的 500 公斤级重载机器人,抓着几百斤的 “杠铃” 转圈圈都不晃,精度比老款提升 3 倍,关键是里面的减速机、伺服电机这些核心零件全是国产的,以前这可是外国品牌的看家本事,现在咱们自己就能造。 更别说那些小作坊了,广州有家造烤箱的小工厂,11 个工人的规模,以前想都不敢想能用上机器人,现在花 4 万美元就买了带摄像头的机械臂,能自己学焊接,以前这设备外国卖 14 万,根本买不起,现在中国造的便宜又好用,小老板都能用上自动化设备了。 反观美国企业,真是越看越让人着急。国际机器人联合会最新数据显示,2023 年美国制造业的机器人密度才 295 台 per 10000 名员工,全世界排第十,而中国已经冲到第三,紧追韩国和新加坡。 就说美国的汽车业,这可是自动化的老本行,可 2018 年美国汽车制造商的机器人安装量居然降了 26%,从 2016 年的峰值一路往下掉,现在占全美机器人安装量的比例都跌到 38% 了。 大众汽车在合肥的电动车工厂里,1000 多台机器人全是上海造的,就一台是德国来的,美国汽车工厂里好多设备反而得从中国买,这脸打得真是疼。 更要命的是美国企业连人才都跟不上,中国每年培养 35 万机械工程毕业生,电工、焊工这些技术人员一抓一大把,可美国一年才 4.5 万人毕业,有美国机器人制造商老板都说,最大的难题是找不着熟练工人。这倒好,没人还不着急搞自动化,反而抱着老一套不放。 看看中国这边,山东邹城的机器人能给电脑 USB 接口做微米级装配,跟长了眼睛和手似的,北京极智嘉的 700 台机器人在海外仓库里穿梭,一天能处理 35 万件货,单个工作站一小时能搞定 500 件,这效率美国工厂想都不敢想。 人家中国机器人都开始 “组团干活” 了,8 台机器人协同作业还不碰撞,效率反而提高 60%,美国企业连单台机器人的升级都慢半拍。 有人可能说以前美国机器人密度高,可那都是老黄历了,中国这几年是玩命追,2024 年国产机器人占比都快 60% 了,以前还靠进口,现在从核心部件到整机全能自己造,埃斯顿的 700 公斤级机器人、广州数控的 500 公斤机器人都通过认证了,重载领域咱们都能跟国际品牌掰手腕。 美国呢?除了少数企业还在撑着,大多都在吃老本,要么把生产外包,要么就等着政府救济,根本没心思投钱搞自动化升级。 就像那位纽约时报记者斯威夫特说的,中国工厂里的机器人不是摆设,是真能干活、真能提效率的,美国企业连看都不想看,不想学,这不叫不思进取叫什么? 现在全球制造业的风向早就变了,中国靠机器人把产品成本降下来,质量提上去,在国际市场上越来越能打,美国企业还在慢悠悠地靠人工,要么就抱怨成本高、没人手,从来不想着靠技术解决问题。 你想想,人家中国小作坊都用上智能机械臂了,美国一些大工厂还在靠工人搬零件,这差距可不是一星半点。斯威夫特怒的是美国企业的惰性,恨的是他们看不到危机,等到中国机器人在更多行业铺开,美国制造业想追都追不上了。 看着中国工厂里机器人日夜不停地干活,效率一涨再涨,再看看美国企业那副得过且过的样子,换谁都得替他们着急,也难怪这位纽约时报记者会忍不住怒斥,这怒里藏着的是对美国制造业的失望啊!

0 阅读:1
云景史实记

云景史实记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