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稼先的侄儿在节目中流着泪说,我姑父知道最后他的时间不多了。拉着我姑姑的手说,如果有来生,我还会选择中国,我还选择核事业,我还会选择你。这就是他临终对我姑姑说的话!中国老一辈科学家,我们应该世世代代记住他们。邓稼先,钱学森等等等等科学家,我们永远记住他们。现在,中国人,这么幸福,都是他们用生命换来的,生在中国,幸福!我觉得国家应该为这些为国家无私的、不求回报的、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建立纪念碑或者纪念馆之类的建筑物,让后人永远不会忘记他们,不会忘记他们的光辉事迹。图片素材来自网上。 ---- 电视镜头切到侄儿红着眼眶,我手里那碗泡面一下就咸了。原来“来生还要选中国”不是台词,是病床前氧气面罩上的白雾,一个字一个字哈出来的。我们把蘑菇云当历史课本插图,却把邓稼先们压缩成一页年表:1958 接秘密任务、1964 第一颗原子弹、1967 氢弹、1985 直肠癌……像按了快进键。可谁能想到,他消失的那二十八年,连名字都是敏感词,写信只能写“京郊信箱”,儿子问“爸爸在哪儿”,许鹿希只能指地图上的空白,“大概在西北”。空白比沙漠大,比思念大。 我去看过北京西山他住过的老楼,墙皮掉成牛皮癣,楼道里还堆着酸菜缸。对门老太太摇蒲扇:“这儿出过科学家?不知道啊。”一瞬间我有点恍惚,国家把“两弹一星”写进教科书,却把真人藏进破楼,好像功勋就该自带隐身衣。后来我去青海“原子城”,导游小姑娘指着一排水泥方块说:“这是当年爆轰试验的靶墩。”风一吹,盐碱地沙沙响,像无数碎纸钱。我弯腰摸了把土,居然还是温的,仿佛 1964 的火焰没烧完,只是躲进地底取暖。 有人开玩笑说,邓稼先要是晚生四十年,肯定去搞互联网金融,年薪千万,还能天天晒娃。可偏偏他赶上“用算盘敲出原子弹”的年代。一张办公桌、一把计算尺、一罐橘子罐头就是加班福利。夜班结束,大伙儿排队喝白开水,谁舀到底层橘子丝,就算“开盲盒中奖”。他们管这个叫“共产主义甜”。我听着想哭——今天我们把甜当成奶茶半糖,他们却把橘子丝当糖,还舍不得嚼,含化了再咽。 更扎心的是,当年奖金只有十块,还是人民币,不是美元。邓稼先把钱直接交党费,回家对媳妇说:“咱家不差这十块。”许鹿希背过身去抹泪——她一个月工资八十,要养两个孩子、四个老人。不是没委屈,是委屈也得保密。后来有人估算,如果按市场价值,邓稼先团队那堆草稿纸能换整个华尔街,可他们到死都没买过一张股票。你说他们傻?他们只说一句:“要是别人先研制出核武器,咱就得把膝盖跪碎。” 我单位 95 后实习生听完撇嘴:“牺牲小我成就大我,不是 PUA 吗?”我愣半天,没接上话。时代变了,连“奉献”都被打成职场毒鸡汤。可转念一想,PUA 是让你给老板买咖啡,邓稼先们却是给整个民族买平安,代价是自己的命。这买卖划不划算?他们根本没算。或者说,他们算的是:没有国,哪有家;没有家,哪有你我今天躺沙发刷短视频的闲工夫。 于是我开始“多管闲事”。公司楼下要建商业综合体,我跑去规划局留言:能不能留个小广场,立块“无名科学家”碑?哪怕刻一句“谢谢你,陌生人”。朋友笑我中二,可我觉得,纪念碑不一定非得花岗岩、八车道、仪仗队。它可以是地铁站里一面涂鸦墙,写满“如果有来生,我还选中国”;可以是小学门口一排二维码,扫码就能听老科学家亲口说“橘子丝真甜”;甚至可以是深夜 24 小时便利店的灯光——你知道,有人替你算过核爆当量,才让这盏灯不熄灭。 邓稼先临终前,全身出血,止痛针从一天一针变成一小时一针。许鹿希帮他翻身,他疼得咬毛巾,还跟她开玩笑:“我这是‘核裂变’,再坚持几次就临界了。”护士背过身哭,他却用最后力气拉她手:“别哭,咱们赢啦。”那天窗外杨絮飘,像北京四月的天,也像蘑菇云。医生拔掉氧气管,他轻声说:“鹿希,下辈子我还选你,还选核事业,还选中国。”三个“还”,把一生写完。 我把这段录音拷进手机,跑步时听。五公里喘成狗那一刻,耳机里传来他沙哑的“还选中国”,脚步突然就轻了。原来真正的“鸡汤”不是“你值得更好”,而是“我已把最好的留给你”。所以今天,我们点外卖、刷直播、熬夜追剧,偶尔抬头看看夜空,那几颗人造卫星闪啊闪,像老爷子眨眼睛:别怕,你们负责幸福,我负责让你们一直幸福。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邓稼先的侄儿在节目中流着泪说,我姑父知道最后他的时间不多了。拉着我姑姑的手说,如
可爱卡梅伦
2025-09-28 15:47:55
0
阅读: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