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媒体最近发出了一种略显焦虑的声音,说美国在联合国的存在感在不断减弱,而中国正在悄悄填补这个空位。 他们指出,美国自从特朗普上台以后,不仅对联合国态度冷淡,连驻联合国大使都迟迟未定,还削减了本就不太积极的对外发展援助预算。 更关键的是,美国对联合国的会费也开始“打折”,这直接影响了联合国的正常运转。而就在这个节骨眼上,中国的表现却完全是另一番景象。 对比显而易见。中国没有选择退场,反而更加积极地参与联合国事务。在维和、气候变化、全球发展等关键议题上,中国代表团的身影越来越频繁,参与度越来越高。 德国媒体说得很直白:中国正在把北京的世界观带入联合国系统,试图让这种理念成为主导声音。 与此形成对照的是,美国的“退群”操作已经不止一次了。 从退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到退出人权理事会,再到对联合国维和经费的不合作态度,美国的做法让其他会员国难以理解。 尤其是对发展中国家而言,他们对联合国的依赖程度远高于西方国家,美国的“缺席”让这些国家更倾向于寻找稳定、可预期的合作伙伴。 这个时候中国的存在感就变得尤为重要。中国并没有去争夺谁的地盘,而是在别人离开的空档里,继续坚持原有的承诺。 这种局面让德国媒体感到不安也不难理解。欧洲一直是多边主义的坚守者,他们看重规则、程序和国际组织的权威。 但他们也清楚,美国如果继续疏远联合国,而中国的影响力又不断上升,那么联合国未来的方向必然会有所调整。 德媒担心的并不是中国“抢了风头”,而是他们在一个他们熟悉的国际体系中失去了主导话语权。这种心情其实也可以理解。 毕竟几十年来,国际组织的很多议程设置、话语体系都是西方主导的,如今出现新的声音,难免会觉得不自在。 从过去几年的情况看,中国对联合国系统的投入是实打实的,无论是维和人员的派遣数量,还是对联合国专项基金的资助,中国都没有退缩。 而且在疫情之后,中国还提出了加强全球卫生治理的新思路,这些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大国博弈”,而是站在全球公共利益的角度去做事。 联合国本来就是一个各国共商的平台,如果有人选择不参与,那自然会有其他人来接手。中国并没有“接管联合国”的意图,而是顺势而为,把自己该承担的国际责任扛起来。 德国媒体的担忧反而更像是一种自我提醒,他们意识到国际格局的变化已经不可逆转。如果他们还想在联合国这种多边舞台上保持影响力,那就不能再依赖美国独大的旧思维。 事实上,这种变化并不是突然发生的,而是长期积累的结果。比如十年前,中国在联合国系统中的存在感并不强,但现在已经是多个重要机构的主要出资国之一。 这是一个顺应时代的过程,也是一种责任的体现。联合国的舞台从来不属于某一个国家,也不是谁家的“后花园”。谁愿意投入、愿意承担责任,谁就能在这个平台上发出声音。 中国没有去争什么主导权,也没有去改变规则,而是通过实际行动获得了其他国家的认可。如果美国继续选择退出,欧洲继续观望,那自然会有新的声音崛起。 这不是“填补真空”,而是历史前进的必然。德国媒体如果真觉得不舒服,与其担心别人崛起,不如自己也动起来,把多边主义的信念落实到行动中。 否则,这个联合国的“真空”,迟早会被那些真正愿意干事的国家填满。 参考资料:拿着本破报告,美议员张嘴就来:美国一退出,中国就捡漏 2025-09-10 14:38·观察者网
德媒感到不舒服了!德媒称,美国放弃的场域,中国正填补真空。9月25日,德媒刊文表
【8评论】【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