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刚刚 哈萨克斯坦总统突然宣来好消息 9月24日哈萨克斯坦总统托卡耶夫公开表

舍外青山 2025-09-25 16:08:57

就在刚刚 哈萨克斯坦总统突然宣来好消息 9月24日哈萨克斯坦总统托卡耶夫公开表示,愿意为俄罗斯和乌克兰之间的谈判提供场地,支持双方最高层开启直接对话。 同一天,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也回应称,他愿意在除莫斯科以外的任何地点与俄总统普京会晤。 不过,俄罗斯方面似乎更倾向于将伊斯坦布尔作为谈判地点,并强调会晤需要经过充分准备。双方在地点选择上的分歧,为谈判前景增添了不确定性。 要我说,哈萨克斯坦此时提议充当中间人,是希望在国际舞台发挥更重要作用。但这背后也反映出,双方立场仍有不小差距。在紧张局势持续,甚至互相袭击的背景下,第三方提供的谈判场地,真能推动和谈吗? 这让人不禁思考,当交战双方缺乏基本互信时,外在的谈判场地究竟能起多大作用?还是说,这更像是一种姿态,距离真正的和平还有很远? 地点之争从来都是立场的缩影。泽连斯基对莫斯科的“零容忍”,本质是不愿在冲突未决时承认俄方主导权;俄方死磕伊斯坦布尔,是因为2022年3月这里曾达成过停火草案,有“安全垫”可循。 托卡耶夫的主动递话藏着战略考量。哈萨克斯坦近年在独联体国家中持续提升话语权,2024年其斡旋解决中亚边境争端的案例,已让它积累了初步调解经验,这次显然想借俄乌问题再进一步。 土耳其的“备选地位”更耐人寻味。作为北约成员国却与俄保持能源合作,它既帮乌克兰协调过粮食出口,又为俄方提供过贸易通道,这种“中立平衡术”正是俄乌都能接受的关键。 但场地从来不是和平的钥匙。联合国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8月,冲突已造成超300万乌克兰人流离失所,俄方也有近20万军民伤亡。这些数字背后的伤痛,从不是换个谈判地点就能抚平的。 外交圈有个比喻:谈判场地是“茶杯”,互信才是“茶水”。2023年沙特吉达谈判、2024年阿联酋阿布扎比对话,都因双方在领土、军备等核心问题上寸步不让而无果,再好的“茶杯”也只能空着。 泽连斯基的“除莫斯科外皆可”,看似灵活实则是底线表态;俄方的“充分准备”,更像是对具体议题的模糊拖延。连在哪见面都要博弈,更别提谈停火条件了。 那些在废墟中等待的孩子、在边境线守望的家庭,他们不在乎谈判桌摆在哪,只在乎能不能回家、能不能安稳吃饭。这才是和平谈判最该接住的“地气”。 与其纠结努尔苏丹还是伊斯坦布尔,不如先搭建最小共识:比如重启人道主义通道,比如停止攻击民用设施。信任从来不是凭空来的,是从一件件具体的善意里长出来的。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26

猜你喜欢

舍外青山

舍外青山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