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国际会议上,一位瑞典教授在谈到中国科技时,满脸透着不屑,时任清华副校长的施一公立刻回怼:“至少我们的航天科技比你们强!” 谁知瑞典教授愈发不屑一顾地说:“如果瑞典有中国这样强大的经济实力,我们能把 500 个人送上月球,并且安全返回。” 这段场景后来被广泛流传,虽然会议细节缺乏完整的官方记录,但施一公确实在瑞典皇家科学院拿到过国际大奖,也的确在很多场合直言不讳地为中国科研发声,彼时,中国的航天项目已经连续取得突破,从神舟系列载人飞船,到嫦娥探月、空间站工程,成绩摆在那。 会场的对话之所以能引发舆论,是因为它触碰到一个核心问题:中国科技到底是靠庞大投入撑起来的“表面繁荣”,还是正在逐渐形成扎实的原创实力?读到这里你觉得,如果没有资金优势,中国还能走到今天的高度吗? 从这个故事里能看出来,西方部分学者长期用“资源堆砌”来解释中国的进步,这种逻辑听起来轻巧,其实暗藏傲慢,他们忽略了真正的科研过程需要极高的组织力、长周期的耐心投入,还有大量人才的积累,这些并不是单纯撒钱就能完成的。 要知道,美国登月计划当年投入的财政比例更高,如果用同样的标准去衡量,那又该如何解释他们的成就?很显然,钱是基础,但没有完整体系和长期战略,钱只会打水漂。 施一公的回应之所以有分量,不在于那句针锋相对的比喻,而在于他自己的人生选择——放弃国外的终身教职,回国推动科研和教育改革,还亲自参与创办西湖大学,试图补上中国在基础研究和学科建设上的短板,这样的行动说明,他不是嘴上较劲,而是真正把未来压在中国科研的进路上。 再回到那位瑞典教授的说辞,其实反映了一个典型心理:当别人起跑慢,却开始迎头赶上的时候,原有的领先者习惯用“条件不同”来安慰自己,可科技竞争不是心理战,而是硬碰硬的成果比拼。 中国探月器首次在月球背面软着陆,火星车在异星表面自由行驶,这些都已经写进人类的航天史,瑞典没有过载人航天的经验,却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说明他们对中国的崛起心里并不轻松,这种对比本身,就是现实里最有力的回答。 更值得思考的是,施一公一直强调物理和基础学科的关键性,他看见的问题,不是“花多少钱”,而是“能不能培养出足够多有原创精神的年轻人”,西湖大学的目标也在这:小规模、高强度,把全球优秀的研究者吸引回来,把科研环境打磨得更自由。 真正的突破一定来自这种土壤,而不是单一的资金堆叠,今天的中国,已经不再只是跟跑,在很多领域开始并跑甚至领跑,这背后靠的正是过去几十年咬牙投入和制度积累。 所以,别人看轻时,最好的回应不是一句话的争辩,而是接下来一连串实打实的成就,事实会让那些质疑变得无力,科技的较量从来没有捷径,能站在世界舞台正面交锋的底气,不是喊口号,而是一次次成功的飞行、一次次实验的突破。 能把话说到点子上是一种勇气,把事情做出来才是真正的底气,真正的强大,不是你讲得有多响亮,而是你能做到别人不敢想的高度。 中国的航天之路已经证明了一点:当一个民族下定决心把科研当作国家意志来推动,再加上不断积累的人才和基础研究,质疑声都会变成背景音,真正让人心安的不是争辩,而是越来越多可以被全世界看到的成果,科技舞台上的尊严,是靠实力一步步赢回来的,你觉得,当外界不断唱衰的时候,我们更需要的是回应还是沉默后的成果? 参考资料:海峡新干线
看到北大俞孔坚教授在巴西坠机,特意去查了一下, 不查不知道,一查才发现俞教授
【9评论】【5点赞】
孤独的漫游者
瑞典佬就会吹牛逼,你们国土比荷兰大,有光刻机吗?
瓜子田力
瑞典反华先锋,不用理会,什么狗屁诺贝尔奖,全是政治
刘译泽
人口翻1倍,国家治理难度翻2倍
思服
施一公是现在科学家的典范!
否极泰来 回复 09-25 22:54
也就是发表了一些文章而已
BOEN
我一直认为,别的国家质疑怀疑对我们来说都是好事,我们就要让他们感觉到我们发展不行,各个方面都很弱。麻痹他们,清醒自己,稳步踏实进步就行
永久兔
看来我们占着这么大的资源,实力还是不及预期
火焰山 回复 09-25 21:04
还是发展中国家
龙雀
中国地大,老祖宗奋斗的;中国经济强,老一辈奋斗的;如今中国年轻人昂扬自信——瑞典有啥?!
老陈醋
让敌人颤抖吧。
都付笑谈中
网红院士,每天不是在演讲就是在去演讲的路上,比华威先生还忙,还有时间搞科研吗?
金怪
世界上只有中国和外国,瑞典算什么东西?众多外国中的一个弹丸小国。
Yahveh2016
瑞典人说的对,可中国就是有钱,有什么办法呢?在月球上架个望远镜不知能不能看到瑞典,哎可怜的晒不饱太阳的人,可怜唷!心痛的都笑起来了!😄😄😄😄😄😄😄😄
地平线
瑞典人敢不敢跟美国这么吹?如果瑞典跟美国一样大如何如何
游客
我们有自己的计划,而不是只会指责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