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的损失 北京大学教授俞孔坚在巴西坠机遇难 这个消息砸在景观设计圈和生态保护领域时,几乎没人愿意相信。这位刚在9月18日入选《福布斯》2025全球可持续发展领航者的学者,62岁的人生突然定格在巴西潘塔纳尔地区的坠机事故中,同行的还有巴西两名导演与飞行员,无人生还。他们当时正在拍摄纪录片《海绵星球》,想用镜头把那些关于城市与自然共生的理念讲给更多人听。 俞孔坚的名字从来都和“改变”绑在一起。1997年从哈佛读完博士回国时,中国的景观设计还没成体系,他硬是在北大创办了景观设计学研究院,把“景观设计师”从模糊的职业概念推成了国家正式认定的职业。那些年他总说城市不该和自然对着干,提出的“反规划”理论在当时惹过不少争议——毕竟在快速城市化的浪潮里,先谈生态再谈建设,听起来像句不合时宜的慢台词。 但他从不是只说不做的学者。2000年把广东中山的旧造船厂改造成公园时,他没用常规的硬化河岸,而是做了梯级生态滨水带,让河流能自由呼吸,也让工业遗迹有了新生。这个后来拿了ULI全球杰出奖的项目,成了“海绵城市”理念的第一次实践。之后的二十多年里,从哈尔滨群力湿地公园到泰国曼谷班加科特森林公园,1000多个项目遍布200多座城市,他用蜿蜒的溪流、透水的铺装和人工湿地,一次次证明用自然之道能破解洪涝难题。 国际社会早记住了这个中国学者的名字。美国《时代周刊》称他为“自然的力量”,学术界把他比作中国的Olmsted——那位塑造了纽约中央公园的景观先驱。IFLA世界景观学终身成就奖、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十次设计奖,还有意大利、挪威两所大学的荣誉博士头衔,这些光环背后,是他把中国生态理念推向世界的坚持。丹麦哥本哈根的防洪系统里,都能看到他倡导的设计原则在落地。 最让人动容的是他的“接地气”。他写过二十多部著作,却总愿意跑到田间地头和市长们聊城市景观;拿过无数国际大奖,却始终盯着中国城市的内涝问题。网友说“他让城市会呼吸”,这话一点不夸张——那些他主持设计的湿地公园,一场暴雨能蓄积几十万立方米雨水,既防了洪又净化了水质,实实在在护着普通人的生活。 这场意外让一代大师猝然落幕,但他留下的从来不止是奖项和项目。“海绵城市”已纳入国家政策,他的生态安全格局理论还在指导着国土规划,那些遍布全球的生态工程仍在默默发挥作用。就像他曾说的,好的景观设计是“生存的艺术”,这种艺术早已刻进了城市的肌理里。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俞孔坚 北航学霸之死 飞鸿 飞鸿坠机
国家的损失 北京大学教授俞孔坚在巴西坠机遇难 这个消息砸在景观设计圈和生
诸位平安
2025-09-25 00:01:50
0
阅读: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