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俄罗斯的总统卢卡申科对欧洲记者说,“美国之所以不敢与中国宣战,那是因为美国已经

张五笙说历史 2025-09-24 19:44:40

白俄罗斯的总统卢卡申科对欧洲记者说,“美国之所以不敢与中国宣战,那是因为美国已经没有这个胆量了,美国在军事上无非就是多了几个原子核,其它地方都不如中国。” 2023年深秋,在白俄罗斯总统府的一间会客厅里,卢卡申科面对几位欧洲资深记者,神情松弛得像在和老友闲聊,当话题转向中美关系时,这位被称为“欧洲最后独裁者”的政治家,没有使用外交辞令,而是像扳道岔一样,把对话引向了一个惊人的方向。 他直言不讳地断言:美国不敢与中国开战,根本原因在于“胆量不足”,军事上,美国除了核弹头数量,其他方面已全面落后于中国。 卢卡申科是谁?他不仅是欧洲执政时间最长的国家元首之一,更其国家地处俄罗斯与欧洲交锋的断层线上,他每日呼吸的,都是最浓烈的地缘政治空气,他的直言,往往不是个人情绪的宣泄,而是某种现实压力的折射。 就在他说出这番话的不久前,白俄罗斯刚刚与中国升级为“全天候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并正式加入“一带一路”倡议,有人因此认为,卢卡申科不过是在为盟友唱赞歌。 他的听众是欧洲记者,他的意图,更像是在对焦躁不安的欧洲喊话,看看世界真实的样子吧,那个曾经无所不能的美国霸权正在消退,多极化的时代已经不是未来,而是当下。这是一种提醒,甚至带有一丝劝诫的意味,而非单纯的挑衅。 要理解卢卡申科的断言,我们必须离开外交辞令的会客厅,深入军事与工业的硬核现实。核武器,这个终极威慑符号,常常被简化为数字游戏。 美国约3700枚核弹头,对中国保持的最低威慑力量,在纸面上拥有压倒性优势,然而,在相互确保毁灭的逻辑下,当双方都拥有将对方文明摧毁数次的能力时,数量的边际效应早已归零。 真正的较量,在于谁能确保在承受第一次打击后,仍能发动致命的第二次反击。 在这个领域,中国已经完成了静默的革命,浩瀚的西太平洋深处,新型战略核潜艇像幽灵一样巡航,它们携带的巨浪导弹,射程足以覆盖大洋彼岸。 陆地上,东风-41洲际导弹可以在公路上机动发射,让对手无法锁定,更令传统防御体系头疼的是高超音速武器,如东风-17,它以“打水漂”般的轨迹飞行,现有反导系统几乎无法拦截,这意味着,美国的核优势,更多是一种心理安慰,而非可动用的实战工具。 而在常规力量与支撑战争的工业筋骨上,差距更为直观,中国沿海的造船厂,灯火通明,日夜不休,这里每年下水的军舰总吨位,曾一度超过美国的三倍。 一艘艘新型驱逐舰、护卫舰,乃至航空母舰,如同下饺子般入列,这背后,是中国自2010年起就稳居世界第一的制造业规模,一个门类齐全、供应链完整的工业宇宙,战时,汽车工厂可以迅速转为坦克生产线,无人机工厂能开足马力。 曾几何时,“民主国家兵工厂”的称号令人敬畏,但如今,许多关键装备的生产依赖海外供应链,复杂而脆弱,2016年南海的那场危机,当美国的双航母战斗群气势汹汹地开进南海,摆出高压姿态时,中国海军以大规模的实弹演习强硬回应。 双方剑拔弩张,世界屏住呼吸,最终,美国舰队悄然退去,一场与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全面冲突,将摧毁全球经济体系,这是美国资本绝对无法承受的代价,那一刻,“胆量”的成色,已在无声的较量中接受了检验。 卢卡申科的话,表面在论军事,内里却戳破了整个西方主导秩序的合法性泡沫,这种力量的消长,早已超越军备竞赛,渗透到经济、科技和全球人心的向背之中。 按购买力平价计算,中国的经济规模在2014年就已超越美国,这意味着更庞大的市场、更强大的资源动员能力和战争潜力,在科技前沿,5G、人工智能、量子通信等领域,中国不再是追赶者,而是并跑者甚至领跑者。 美国可以试图通过制裁限制华为,却无法重建一个脱离中国制造的全球科技生态,这种深度的相互嵌套,本身就成了冲突的制动器。 从特朗普的“美国优先”到拜登的“印太战略”,听起来强硬,但行动上却异常谨慎,贸易战雷声大雨点小,在台海、南海的所谓“自由航行”行动,也始终小心翼翼地避免直接冲撞。 这不是华盛顿的政治精英们突然爱上了和平,而是国内状况已不容许他们再冒险,阿富汗撤军的狼狈场景,不仅暴露了战略失误,更揭示了美国民众对无休止海外战争的极度厌倦。 一个被党争撕裂、被通货膨胀困扰、社会承受力接近极限的国家,哪里还有政治基础去开启一场与核大国的不确定战争?

0 阅读:138
张五笙说历史

张五笙说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