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裁员2681人,中美都欠钱未交。 联合国快撑不下去了。2025年9月23日

晓绿聊趣事 2025-09-24 11:34:42

联合国裁员2681人,中美都欠钱未交。

 

联合国快撑不下去了。2025年9月23日,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在内部信中确认:因现金流仅剩21天,将启动15%预算削减计划,裁撤2681个岗位。

这相当于全球每200名联合国员工中就有26人失业,维和部队装备采购预算缩水18%,刚果(金)的医疗物资运输被迫暂停。

更令人震惊的是,中美两大国均未足额缴纳会费,美国拖欠15亿美元,中国延迟支付3亿美元。这场看似“财务危机”的背后,实则是国际权力格局的深层博弈。

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期间,阿拉伯国家曾用石油禁运迫使西方承认巴勒斯坦权益。如今,联合国正经历现代版“资源战争”。

美国用拖欠会费卡住联合国咽喉,中国以缴费周期差异争取改革空间。这种博弈让人想起1945年旧金山会议:当时美国以承担40%会费为筹码,硬生生将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与一票否决权捆绑。

耐人寻味的是,1990年代美国曾因拖欠会费被取消联大投票权,但如今其拖欠额已超当年十倍。联合国审计委员会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9月,美国欠款占全体拖欠总额的57%,相当于每天烧掉160万美元。

反观中国,虽然今年会费比例从15.25%骤升至20%,但实际缴费进度仅滞后12天,这恰好是中国财政年度与联合国会费年度的结算周期差。

联合国的会费分摊机制看似公平,实则暗藏玄机。现行公式以国民总收入(GNI)为基准,但未考虑人均收入差异。

按此计算,中国2025年需缴纳6.8亿美元,而卢森堡这个仅有65万人口的国家仅需支付1800万美元。

更关键的是,美国通过“分摊上限”(22%)和“下限”(0.001%)制度,既保证自身影响力,又避免小国负担过重。

但这套系统正被大国玩坏。美国利用“程序性拖欠”策略:每年国会拨款前要求联合国先削减特定项目,否则拒绝付款。

2024年特朗普政府就曾以“削减对华偏见项目”为条件,冻结了6.2亿美元会费。反观中国,2025年3月已通过数字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完成首笔会费划转,这种技术性突破正在改写国际资金流动规则。

2681个裁员岗位分布极具象征意义:纽约总部裁撤42%,维和行动部裁撤28%,人权事务署裁撤19%。这种“选择性瘦身”暴露了美国的战略意图,削弱联合国在发展中国家的人道救援能力,同时保留对安理会决策的掌控力。

最受伤的是非洲。刚果(金)维和部队原本需要5000万美元轮换经费,现在只能靠当地向导徒步巡逻。

南苏丹难民营的净水设备因零件短缺停转,疟疾发病率已上升至战前3倍。这种“精准打击”与1990年代美国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制裁如出一辙,通过资源控制重塑国际组织功能。

中国3亿美元的延迟缴费绝非偶然。2025年1月,中国财政部启动“国际组织会费支付系统”升级,将跨境结算周期从7天压缩至48小时。这种技术性延迟实为战略缓冲:既避免直接冲突,又为推动会费制度改革争取时间。

特朗普政府将拖欠会费作为外交筹码,但效果正在减弱。2025年7月,当美国再次冻结5亿美元会费时,22个非洲国家联合提交决议草案,要求启动“拖欠会费强制回收机制”。虽然该草案因美国否决权未能通过,但已暴露出华盛顿的孤立。

更致命的是,美国拖欠导致自身影响力缩水。原本驻联合国的900名美方人员中,已有120人因经费削减被调回国内。

五角大楼不得不临时抽调驻外部队经费支持联合国维和行动,这种“拆东墙补西墙”的做法引发美军内部强烈不满。

回望1215年《大宪章》,英国贵族用武力迫使国王签署限制王权的文件;2025年的联合国财政危机,本质上是新兴经济体对旧秩序的挑战。当年骑士们用剑捍卫权利,如今发展中国家用经济实力争夺话语权。

历史反复证明,任何国际组织若沦为大国博弈的提款机,终将失去存在价值。1944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时,35个国家代表用22天达成共识;如今联合国改革讨论持续27年仍未突破,这种反差折射出国际治理体系的深层危机。

联合国裁员事件揭示的不仅是财政危机,更是全球权力结构的裂变。当美国用拖欠会费绑架多边主义,当中国用技术突破重塑资金流动,这场博弈早已超越单纯的“欠费还钱”。

就像16世纪西班牙用黄金填满国库却失去海洋霸权,今日超级大国若只盯着短期利益,终将在历史洪流中搁浅。

0 阅读:62

猜你喜欢

晓绿聊趣事

晓绿聊趣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