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岛姚合 “推敲” 升级:为一字街头比划,路人误认吵架围观看热闹 在中唐的诗坛,贾岛与姚合是出了名的 “苦吟派” 搭档,两人都信奉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的创作信条,对诗句的字斟句酌到了近乎苛刻的地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的 “推敲” 佳话,早已让贾岛的较真传遍天下,而姚合也不遑多让,常为一个字的取舍茶饭不思。这对 “诗痴” 凑到一起,每次推敲诗句都像一场 “拉锯战”,有时甚至能为一个字争论好几天,连街头路人都被他们的认真劲儿闹出的动静吸引。 那年深秋,贾岛受邀到姚合家中做客,两人刚寒暄几句,就聊起了贾岛新写的一首秋景诗。诗中有一句 “寒叶满空山,僧归_____竹院”,贾岛卡在了最后一个字上,是用 “过”,还是用 “入”,他自己拿不定主意,特意来请教姚合。 姚合捧着诗稿反复诵读,手指在案上轻轻点着:“‘僧归过竹院’,‘过’字显得轻巧,像僧人从竹院旁路过,带出库房的疏离感;可‘僧归入竹院’,‘入’字更有归宿感,仿佛僧人就是竹院的主人,踩着落叶回到家。” 贾岛听了,眉头紧锁:“我起初也倾向‘过’,觉得秋景本就萧瑟,‘过’字能添几分孤寂;可后来又觉得‘入’字更贴实情,僧人赶路归院,总不能只是路过。” 两人各执一词,从清晨争论到日暮,桌上的茶水换了好几壶,依旧没争出个结果。姚合索性提议:“不如咱们去街上走走,看看秋日傍晚的竹院实景,或许能有灵感。” 两人并肩走在长安的街巷里,深秋的风卷着落叶,飘落在青石板路上。不远处恰好有一座栽满竹子的小院,一位僧人正提着食盒往院门口走。贾岛眼睛一亮,指着僧人对姚合说:“你看!僧人是往院里走,动作是‘进’,用‘入’字更准!” 姚合却摇头:“你看他走得慢悠悠,竹院在巷尾,他是从巷口一步步挪过去,先‘过’巷,再‘入’院,诗句里只写‘归竹院’,‘过’字更能体现他赶路的过程。” 说着,姚合还模仿起僧人的步态,双手背在身后,慢慢往前挪,嘴里念叨:“过 —— 过 —— 你看,这样才对!” 贾岛急了,也学着僧人的样子,快步走到竹院门口,做了个推门的动作:“是入!你看他最后是要‘入’院,‘过’字只写了一半,‘入’字才到了终点!” 两人一个站在巷口比划 “过” 的动作,一个在院门口演示 “入” 的姿态,声音越说越响,手舞足蹈的模样引得路人纷纷驻足。 有个卖糖葫芦的老汉停下担子,踮着脚往里看:“这俩书生咋回事?咋在街上吵起来了?还比手画脚的,莫不是为了啥要紧事?” 旁边的妇人也凑过来:“看他们穿得斯文,咋吵得这么凶?要不要劝劝?” 很快,围观的人越来越多,有人还小声议论:“莫不是为了科举名次?或是争着拜哪个名师?” 姚合最先注意到围观的人群,他停下动作,尴尬地摸了摸鼻子:“咱们这动静,倒让旁人看了笑话。” 贾岛这才反应过来,看着围得里三层外三层的路人,也有些不好意思。这时,人群里有个老秀才认出了他们,高声喊道:“这不是贾诗人和姚诗人吗?定是在推敲诗句呢!” 路人一听,顿时恍然大悟,有人笑着说:“原来如此!我就说文人吵架也不一样,还以为在演什么戏呢!” 还有人起哄:“二位才子,到底是‘过’还是‘入’?快定下来让我们也听听!” 贾岛与姚合对视一眼,都忍不住笑了。贾岛说:“今日多谢大家围观,其实‘过’与‘入’各有妙处,不如就先存着,日后再慢慢琢磨。” 姚合也点头:“写诗本就没有定数,今日街头一闹,倒让我们多了几分感悟。” 两人拱手向路人道谢后,并肩离开,身后还传来路人的议论:“这才是真才子啊!为一个字这么较真,怪不得能写出好诗!” 后来,贾岛在诗稿里给那个位置留了空白,还特意标注:“与姚合街头论‘过’‘入’,未决,待日后补之。” 而这段 “街头推敲” 的趣事,也成了比 “僧敲月下门” 更生动的 “苦吟” 注脚,让世人知道:真正的诗人,对文字的敬畏,从来都不分场合,只论真心。
崔丽丽被老板灌醉侵犯,认定工伤还遭风凉话:“离婚吧,不干净!”她老公一句话怼回去
【9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