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有个画家,叫黄公望。他79岁高龄时,一天独自在江边作画,突然被觊觎他的仇家从背后推了一把,瞬间跌入滚滚江水中。 1347年的富春江上,79岁的黄公望正蹲在江边礁石上作画。 谁能想到,这个看似寻常的午后,一场生死劫数正悄然逼近。 这年是元至正七年,离他离开官场已整整三十年。 当年那个在浙西漕运船上抄写文书的小书吏,如今成了画坛隐士。 黄公望原名陆坚,本是平江路常熟县的穷娃。 父母早逝,他被过继给永嘉黄氏,改名换姓。 自小他读书过目成诵,十四岁便中了童生,本想着走科举之路光宗耀祖,谁料元仁宗年间科举停摆,读书人的出路被掐了大半。 他不甘心,二十多岁时设法补了书吏,从录事做到浙西廉访司书吏,一干就是二十年。 那时他每日总是穿着青布直裰,在衙门里抄公文、核账目。 命运的转折发生在1315年。 他跟着上司张闾去江西"经理田粮",这差事表面是丈量土地、均摊赋税,实则成了贪官捞钱的由头。 张闾手段狠辣,逼得百姓卖儿鬻女,江西蔡五九一怒之下聚众起义,元仁宗震怒,张闾被革职查办,黄公望受牵连下了大牢。 他在狱中蹲了两年,出狱时已近五十。 这场牢狱之灾,彻底碾碎了他对仕途的幻想。 "官场的水,深得很。"他常跟人说这句话。 后来他当过算命先生,也跟着道士云游。 五十岁那年,他在杭州偶遇赵孟頫,老画家看他笔下的山水有了灵气,拍着他的肩说:"你这双手,该拿画笔,不该拿算筹。" 从那以后,黄公望的脚步更勤了。 他背着画囊遍历吴越,画过西湖的烟柳,描过太湖的波光,可总觉得少了点什么。 直到1344年,他沿着富春江逆流而上,在富阳城外的江滩上停住了脚。 眼前的山水简直太美了,像是翡翠! 他啧啧称赞:"这才是该画的。" 随后租了间草屋,住了下来。 谁承想,安稳日子过了三年,灾祸还是找上门来。 1347年的某个晌午,黄公望正蹲在富春江支流的礁石上。 炭笔在半旧的桑皮纸上勾勒江湾的轮廓。 江风掀起他的白发,远处传来渔船的号子,一切都是岁月静好的模样。 可这日头刚过竿,背后突然伸来一只手。 他还没反应过来,整个人就被推得向后仰去。 落入冰凉刺骨的江水时,他模模糊糊看见岸边闪过一抹灰布衣角,是仇家! 当年张闾的孙子,这些年没少打听他的下落,为的就是报当年抄家之仇。 "这老头命还挺硬。"推他的人蹲在岸边冷笑。 可他不知道,黄公望年轻时跟着漕运船队在长江上讨生活,呛水的本事早练出来了。 他顺着水流往下漂,也不知漂了多久,忽然胳膊碰到块断木。 他死死抱住木头,天擦黑时,打渔归来的陈阿公发现了漂浮的断木。 老渔夫摇着橹靠过来,见他趴在木头上,赶紧把船划过去。 "可算捡回条命。"陈阿公把他拖上船。 黄公望指着江面上的漩涡笑:"这水啊,撞着石头就绕着走,可从没停过。" 在陈阿公的草棚里养伤的日子,黄公望反倒静了心。 仇家以为他死了,再没露面。 有回陈阿公的孙女小桃端来碗野菊花茶,问他:"阿公,您还怕那坏人吗?" 他指着江水流过礁石的样子:"怕啥?水绕得开石头,人绕得开仇怨。" 伤好后,黄公望没急着回草屋。 他沿着富春江一路走,这回不再急着下笔,总在江边坐一整天,第二天再画。 有回在钓台遇见个年轻书生,见他对着江水发呆,就问他等什么。 他摸了摸胡子:"等山和水自己走到画里来。" 就这么走走停停,到了1350年,黄公望在富春山的破庙里住了下来。 庙里的老和尚给他腾了间偏殿,他正式动笔。 画得慢,有时一天只画一笔。 纸上的山水慢慢有了魂。 你看那座主峰,像极了他在狱中望见的括苍山。 那道弯曲的江湾,正是当年推他落水的支流。 连江边那丛芦苇,都和陈阿公草棚前的长得一模一样。 最妙的是画末的空白处,竟然画出了层层山影。 画成的那天,黄公望把画挂在庙墙上,对着它坐了三天三夜。 第三天清晨,他摸着画纸说:"岸英,你终于把这一辈子的起落都画进去了。" 这画后来被称作《富春山居图》。 再后来,这画几经流转,被人争来夺去。 明末时,收藏它的吴洪裕临终前要拿它殉葬,幸被他侄子从火里抢出来,却烧断了前半卷。 前半卷叫《剩山图》,现藏浙江省博物馆。 后半卷叫《无用师卷》,在台北故宫博物院。 专家说它值500亿,可在懂行的人看来,它值的是一个老人用三十年光阴,把苦难、顿悟、山河都揉进笔墨里的真心。 如今的富春江,依旧江水汤汤。 主要信源:(上观——【海上】黄公望与上海:被打开、被温暖、被看见——上海两千年人物...)
元代有个画家,叫黄公望。他79岁高龄时,一天独自在江边作画,突然被觊觎他的仇家从
炎左吖吖
2025-09-24 09:48:36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