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同意英伟达的芯片只要回到国内建厂,就能卖给中国。一出政策,中国立马反击:只要

小胖胖说科技 2025-09-23 15:21:38

美国同意英伟达的芯片只要回到国内建厂,就能卖给中国。一出政策,中国立马反击:只要芯片在中国生产,不管技术从哪儿来,都得贴上中国制造的标签。   近期,美国半导体领域的政策调整引发了全球产业链的广泛关注。特朗普政府在2025年5月宣布取消针对人工智能芯片的新出口限制,将原本计划生效的禁令调整为建议性指南,这一转变使得英伟达等企业获得了新的市场机会。   根据调整后的政策,只要英伟达将芯片生产基地设在美国境内,就能够继续向中国市场供应其产品,包括此前备受争议的H20芯片。这一决策被视为美国在技术管控与企业利益之间寻求平衡的尝试,既想维持对高端半导体技术的控制,又不愿失去中国这个庞大的市场。   英伟达对这一政策调整的反应尤为积极。作为全球领先的AI芯片制造商,该公司近年来因美国对华出口限制承受了巨大损失。仅2025年第一季度,英伟达就因H20芯片相关的库存、采购承诺及准备金问题计入了约55亿美元的费用。   中国市场对英伟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公司CEO黄仁勋曾公开表示,中国市场蕴藏着500亿美元的商机,如果能够提供有竞争力的产品,预计将实现50%的年增长率。   为了进入中国市场,英伟达专门设计了符合美国出口管制要求的H20芯片,虽然其性能较旗舰产品H100有所缩水,但在推理计算领域仍具备显著优势。   黄仁勋多次与美国政府沟通,强调满足中国市场需求的重要性,甚至在2025年4月初与特朗普总统会面,积极游说放宽对H20芯片的出口限制。   然而,美国的政策调整并非无条件开放。新政策要求英伟达将生产环节留在美国境内,这反映了美国政府希望通过控制制造基地来维持技术优势的战略考量。   自2022年以来,美国不断升级对华半导体出口管制,从限制特定产品到管控"美国人"参与中国半导体项目,再到限制使用中国先进计算集成电路,层层加码的措施旨在遏制中国在高端芯片领域的发展。   此次允许英伟达对华出口,实则是在确保核心技术留在本土的前提下,为美国企业争取市场空间的策略性调整。   面对美国的政策变化,中国迅速做出了针对性回应。早在2025年4月,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就发布了关于半导体产品"原产地"认定规则的通知,明确规定集成电路的原产地按照四位税则号改变原则认定,即以流片地作为原产地。   这一规则意味着,即使芯片的设计或封装环节在其他国家完成,只要核心的晶圆制造(流片)环节在中国境内进行,就应当被认定为中国原产。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建议企业在进口报关时,以"晶圆流片工厂"所在地为准进行申报,这一要求得到了海关总署相关规定的支持。     中国的这一政策调整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晶圆制造是半导体产业链中技术门槛最高的环节,直接决定芯片的制程工艺水平。   以流片地作为原产地认定标准,不仅能够更准确地识别芯片的真实技术来源,避免通过封装等劳动密集型环节模糊关键技术归属,更是中国推动半导体产业链自主可控的重要一步。   这一规则的实施,将有助于提升中国在全球半导体产业中的话语权,为国内产业升级提供制度保障。   中国的反制措施并非孤立行动。2025年9月13日,商务部宣布对美国对华集成电路领域相关措施发起反歧视立案调查,调查范围涵盖了2018年以来美国政府实施的一系列关税措施、出口限制、投资限制等歧视性政策。   这一调查与原产地认定规则相互配合,形成了中国应对美国半导体限制的完整政策体系。调查启动后,美国政府可在30日内申请政府间磋商,这为双方通过对话解决分歧留下了空间,但也显示了中国在半导体领域维护自身权益的坚定立场。   中美之间的这场半导体政策博弈,对全球产业链产生了深远影响。在美国政策调整后,英伟达股价应声上涨,反映了市场对其恢复对华销售的乐观预期。   然而,中国的原产地规则可能会改变全球半导体贸易的格局。按照新规则,即使是采用美国技术设计的芯片,只要在中国完成流片环节,就可以被认定为"中国制造",这不仅影响产品的市场准入和关税待遇,更关乎技术归属的象征意义。   这一变化对英伟达等跨国企业提出了新的挑战。为了进入中国市场,这些企业可能需要调整其全球生产布局,将更多高附加值的制造环节转移到中国。   同时,他们也需要在遵守美国技术管控要求和满足中国市场规则之间寻找平衡。对于中国本土企业而言,这一政策为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创造了有利环境。随着原产地规则的实施,国内企业在芯片设计、制造等环节的投入将获得更多政策支持,有助于加速国产替代进程。   值得注意的是,这场政策博弈背后是中美在科技领域的战略竞争。美国试图通过控制高端半导体技术来维持其全球竞争力,而中国则在努力突破技术封锁,构建自主可控的半导体产业链。    

0 阅读:48

猜你喜欢

小胖胖说科技

小胖胖说科技

欢迎大家点赞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