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表示,尼克松当年联华制苏成功的基本前提是,美中关系以及美苏关系都必须比苏中关系更好。但是今天美国要联俄制华,这样的前提则不存在。美国人清楚,俄罗斯永远不会违背与中国达成的承诺! 1972 年尼克松访华时那只 “跨越太平洋的握手” 至今仍被津津乐道,但若把当时的剧本照搬到今天,恐怕就得改写成 “美国的一厢情愿” 了。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点破的正是这个道理 —— 当年尼克松能成功联华制苏,核心在于美中、美苏关系都比中苏关系更融洽,而现在美国想故技重施联俄制华,连最基本的前提都不存在。 回溯历史,1969 年的珍宝岛冲突像一把钥匙,彻底打开了中美苏三角关系的重组之门。当时中苏边境陈兵百万,意识形态分歧演变成边境炮战,两国关系跌入冰点。而另一边,美国正深陷越南战争泥潭,面对苏联在全球范围内的扩张感到力不从心。 这种情况下,中美两国发现了共同利益 —— 都需要牵制苏联。于是有了 “乒乓外交” 的破冰,有了基辛格的秘密访华,最终尼克松的北京之行成就了 “改变世界的一周”。1972 年《上海公报》的发表,标志着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开始,此时美国与中国、美国与苏联的关系确实都优于中苏关系,这才让美国有了操作空间。 但现在的国际舞台早已换了布景。看看中俄之间的合作数据就知道,两国关系早已不是当年中苏关系可比的。2023 年中俄货物贸易额达到 2401.1 亿美元,同比增长 26.3%,提前超额完成两国元首定下的目标,中国连续 14 年保持俄罗斯第一大贸易伙伴国地位。 更有意思的是贸易结构,中国对俄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增长 374%,整车出口超 90 万辆,俄罗斯成了中国汽车最大出口目的地,街头跑的中国品牌汽车越来越多,手机、家电也成了俄罗斯消费者的新宠。这种深度的经贸融合,在当年中苏关系里是难以想象的。 能源领域更是成了中俄关系的 “压舱石”。俄罗斯通过 “西伯利亚力量” 管道对华输气,2023 年供应量达 227 亿立方米,比 2022 年增长 50%,还超过了合同规定量。原本计划 2025 年初达到的 380 亿立方米 / 年的最大供应量,现在已经提前实现,每天输气量不断刷新纪录。这条全长 3000 公里的管道,就像一条能源大动脉,把两国经济紧密连在一起。 更关键的是,双方贸易中本币结算占比已超 80%,美元在这里的存在感越来越弱,这种金融合作的深度,让外部势力很难插手。 再看看美国和俄罗斯的关系,简直是另一番景象。各国对俄实施的制裁已超 3 万项,其中美国主导的就有 7384 项,占比 24.5%。从经济到科技,从能源到金融,美国对俄罗斯的围堵几乎无处不在。在这种情况下,美国想拉拢俄罗斯,拿什么当筹码?解除制裁?美国国内政治不允许;提供经济援助?自己还在搞 “印太经济框架”,兜里没那么多钱;技术合作?连芯片都禁运了,谈何合作。当年美国能拉拢中国,靠的是战略让步和利益交换,现在对俄罗斯,这些都没有。 中俄之间的信任可不是嘴上说说,而是有实打实的机制保障。在联合国安理会,两国在重大国际议题上经常站在同一立场,最近在伊朗制裁问题上就共同投了赞成票。上海合作组织、金砖国家合作机制等平台,让两国在政治、安全、经济等领域的协调越来越顺畅。这种合作不是基于意识形态的捆绑,而是源于现实利益的互补 —— 俄罗斯有能源、资源,中国有市场、制造业能力,双方各取所需,合作起来自然顺风顺水。 反观当年中苏关系破裂的那些因素,现在中俄之间几乎都不存在。没有意识形态的激烈争执,边界问题早已妥善解决,双方在国际事务中相互支持而非相互拆台。俄罗斯在西方制裁下不得不 “向东看”,中国在面对美国压力时需要战略协作伙伴,这种背靠背的关系是现实需要,不是谁想挑拨就能动摇的。 美国似乎还没明白,国际政治早已不是七十年代的玩法。当年能成功联华制苏,是因为抓住了中苏关系的裂痕,而现在中俄关系的根基远比当年牢固。美国一边对中国搞贸易战、科技战,一边对俄罗斯实施全方位制裁,这种同时得罪两个大国的操作,反而把中俄越推越近。就像拉夫罗夫说的,美国那套拉一个打一个的老套路,在今天的中俄关系面前根本行不通。 现在的中俄关系,就像上了双重保险的合作,既有经贸、能源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利益纽带,又有战略互信和国际协调的机制保障。美国想从中插一杠子,恐怕只能是徒劳。毕竟,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最终还是看实实在在的利益和相互信任,而不是靠耍手腕、玩套路就能改变的。尼克松的剧本再好,也得有合适的演员和场景才能上演,现在这些条件都不具备,美国自然只能望洋兴叹了。
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表示,尼克松当年联华制苏成功的基本前提是,美中关系以及美苏关系
迎丝的趣事
2025-09-23 13:48:57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