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山东潍坊军分区司令员陈昌奉正准备吃午饭,一碗热气腾腾的饭刚端上桌,警卫员突然冲进来报告:“伟人来了!点名要见您!”饭碗还没放下,陈昌奉一激灵,连忙转身就跑,连饭都没顾得上吃。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29年,那个叫陈昌奉的宁都娃还是个“红小鬼”,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改变他一生的,是毛泽东,他不是简单地把这个勤务员带在身边,而是当起了他的第一个先生。 毛泽东握着他的手,教他写下“陈昌奉”三个字,还告诉他,“昌”就是日子兴旺,“奉”就是为大伙儿做事,这不只是扫盲,这是把一个人的名字和一份事业,牢牢地绑在了一起。 这种教导不光在纸上,1934年在宁都,毛泽东从自己不多的津贴里,硬是挤出六块银元给陈昌奉家里,这钱,比任何大道理都更能让一个年轻人懂得什么是同志。 长征的路,是血与火铺成的,也是这份情谊的淬炼场,过草地时,陈昌奉得了疟疾,是毛泽东守在火堆旁照顾了他整夜,翻越六盘山时,天寒地冻,毛泽东把自己的皮大衣脱下来,硬是给他穿上。 可关怀的背面,是铁一般的纪律,1935年5月初,在金沙江边,陈昌奉看毛泽东累了,先去烧水,结果挨了顿严厉的批评:“现在最重要的是工作!”那一刻他才明白,个人冷暖在革命事业面前,永远是第二位的。 一块门板最能说明这种关系,陈昌奉病重时,毛泽东拆下门板给他当床;可转过头,这块门板就成了毛泽东处理公务的办公桌,爱护你,但工作第一,这块板子就是无声的教诲。 真正的生死教育,来自战友的牺牲,1935年6月,敌机轰炸,警卫班长胡长保为掩护毛泽东而牺牲,他临终前只对陈昌奉说了一句话:拼死也要保护好毛主席。 毛泽东看着胡长保的遗体,久久沉默,最后把自己唯一的毛毯盖在了战友身上,那条毛毯,让陈昌奉看到了一个领袖对生命的尊崇,也让他扛起了胡长保未尽的责任。 一晃二十多年过去,1957年,已经是山东潍坊军分区司令员的陈昌奉,正准备吃午饭,警卫员冲进来说毛主席来了,点名要见他。 他激动得饭都顾不上吃,军装扣子都没扣好就往外跑,在众多干部中,毛泽东一眼就认出了他,笑着说:“我认识他,是我的老战友,”两人坐在藤椅上,聊起当年马背上打瞌睡的糗事,仿佛岁月从未走远。 临别时,毛泽东送给他新的嘱托:“官越做越大,心里要装着老百姓,”又提笔写下“努力工作,忠实于党,忠实于人民”,这成了陈昌奉后半生的座右铭。 这份情谊,陈昌奉记了一辈子,1976年毛泽东逝世,他在家里设了七天七夜的灵堂,十年后,1986年12月,他自己也走到了生命尽头,弥留之际,嘴里念叨的还是:别忘了毛主席的生日。 从一个不识字的红小鬼,到一个军区司令员,塑造陈昌奉的,正是那些早已融入骨血的教诲,和那些承载着特殊记忆的物件。 消息来源 湖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原武汉军区副参谋长陈昌奉曾是毛主席贴身警卫》 《星火燎原撷英丨陈昌奉:跟随毛主席长征》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馆藏资料:《斑驳锈迹下的温情记忆——毛泽东送给陈昌奉的银元》
1957年,山东潍坊军分区司令员陈昌奉正准备吃午饭,一碗热气腾腾的饭刚端上桌,警
受伤的金珂
2025-09-23 02:59:20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