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实话:再高的尿酸,没有这4种情况,不必紧张,该吃吃,该控制 说到尿酸高,不少人听到这四个字就开始焦虑,以为这就是离痛风不远了,甚至有人一查出尿酸偏高,就开始啥也不敢吃,天天白粥青菜过日子,搞得身边人都一脸担心。 其实很多医生都说过,单纯尿酸偏高,不等于痛风发作,也不等于必须立刻吃药治疗。 关键得看有没有其他并发的表现,如果没有某些“危险信号”,那还真不必过于紧张,更多时候是需要合理控制和干预,而不是搞得人心惶惶。 很多事就是这样,被误解的成分占了大半,尤其像尿酸这种“沉默数据”,它升高的时候没啥表现,但很多人反应却特别大,其实有点过了。 首先,最核心的一个判断标准,就是有没有经历过痛风性关节炎。如果从来没有出现过典型的关节红肿热痛,特别是大脚趾、膝盖这种地方没有过那种“被刀扎一样”的剧烈疼痛。 那说明目前可能只是处于无症状高尿酸状态。这类人群其实占比很大,国内一项针对成年人的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显示,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在20%左右,而其中真正发展为痛风的不到15%。 也就是说,大部分人虽然尿酸高,但终其一生也不一定会发作痛风。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与其一味吃药压数值,不如从饮食、作息、体重这些生活方式入手,慢慢调,长期来看效果更靠谱。 其次就是痛风石这个问题。这个东西一般是长期反复痛风发作后,尿酸结晶慢慢沉积在关节、皮下组织或者耳廓等部位才会形成的。 很多人会担心查出尿酸高以后身体里是不是已经“长石头”了,但实际上,痛风石的形成是一个相当缓慢的过程,往往需要几年甚至十几年时间。 如果只是刚查出尿酸偏高,或者只是升高了一点点,身体根本还没有经历结晶沉积那个阶段,谈不上“长石头”。 医生在临床上常用超声或者CT来判断有没有痛风石,如果检查也没有发现这些结构性改变,那其实暂时可以放下心理负担,不用搞得像已经重度痛风患者一样谨小慎微地吃饭。 第三个关键点在于肾脏的情况。尿酸本来就是靠肾脏来代谢排出的,假如肾功能良好,即使尿酸稍高一些,身体还是有能力把它排出去,维持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 但如果合并了肾脏受损,比如肌酐升高、尿蛋白异常、肾小球滤过率降低等等,那就得格外小心了。 如果查出尿酸高,别光看这一个数值,还得把肾功能一起查查,如果那边没问题,那就可以比较放心地控制饮食,观察变化;如果肾功能已经有下降趋势,那就不能再放任不管了。 再一个经常被忽略的问题是是否合并了其他重要疾病。像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病这些慢性病,跟高尿酸之间的关系其实挺复杂的。 有研究指出,尿酸高的人在发生代谢综合征、冠心病的风险上都要比尿酸正常的人高一些。 特别是当尿酸升高和血糖、血脂同时出现异常的时候,身体内部的炎症反应可能被激活,增加心脑血管意外的风险。 而且高尿酸也可能导致血管内皮功能受损,影响血压调控,进一步加重原有的高血压病情。因此如果一个人除了尿酸高,还有这些慢性病,那确实不能掉以轻心,可能要考虑同步控制。 但如果其他指标都正常,身体也没有出现相关症状,那就没必要因为尿酸一项就自乱阵脚。 很多人现在都有一个误区,就是只要查体一出来“尿酸高”,就立刻觉得这是一种病,得吃药、得忌口,甚至有人看到医生没开药还会怀疑医生是不是疏忽了。 当然,这不代表可以完全不管。有些人一听“可以不吃药”就开始胡吃海喝,这种极端的做法其实也不行。 不吃药不等于不控制,尤其是饮食上还得有点分寸,像动物内脏、海鲜、啤酒这类高嘌呤的东西,偶尔吃一点可以,但不能天天当主食。 再就是水要多喝,多到什么程度?一般建议每天保证2000毫升以上,有条件的话更高一些也可以,这样有利于尿酸的排泄。 还有人以为多吃碱性食物能中和尿酸,这个说法其实有些夸张,但吃些蔬菜水果肯定是对代谢有好处的。关键在于,这种生活方式的调整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必须得长期坚持才能见效。 总的来说,尿酸高了,不是世界末日。很多时候它只是身体给出的一个提示,说“你可能该注意生活方式了”,并不意味着必须得立即上药。 只要没有出现关节炎发作、没有形成痛风石、肾功能正常、没有其他慢性病,那就可以先观察,配合饮食和运动慢慢调节。 医生也不是非要把指标压到完全正常不可,而是希望通过综合干预让你活得舒服、不出问题。如果一味盯着一个数值去吃药、戒口、焦虑,那其实是本末倒置了。 换句话说,健康不是靠盲目追求“标准线”来维持的,而是要真正了解身体的语言,做出最合适的反应才对。 眼下查出尿酸高的年轻人越来越多,如果大家都能少点恐慌,多点理性处理,或许就能避免不少本来不该发生的焦虑和误判。 参考资料:基于水道理论辨治高尿酸血症 网络首发赵晨旭;柴江丽;顾宁;陈志亮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25-09-19
医生实话:再高的尿酸,没有这4种情况,不必紧张,该吃吃,该控制 说到尿酸高,不少
静雅山岚绕谷绵
2025-09-22 17:44:15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