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8月30日,一位新加坡华人终于说了实话,他表示,在新加坡的华人,根本不在

芸霄记史 2025-09-22 15:45:14

[微风]8月30日,一位新加坡华人终于说了实话,他表示,在新加坡的华人,根本不在乎中国到底好不好。很多人一直以为,因为新加坡有七成是华人,所以这里和中国应该特别“亲”,甚至像个大家庭。但现实却恰恰相反,来过的人都会发现,那种设想中的归属感并不存在,更多时候反而是一种若有若无的隔阂。   这种差异,很容易在日常生活里显现出来,新加坡本地人最关心的,是早晨上班会不会堵车,菜价是不是又涨了,孩子下周考试能不能顺利过关。   相比之下,中国的经济政策、股市行情,甚至新闻热点,他们未必有耐心去追,除非这些事和他们的工作、贸易挂钩,否则中国的发展,通常只是“顺便听一耳朵”。   这种生活方式,让新加坡华人和大陆的距离,自然而然在拉长。   尤其是年轻一代,本身就和中国没真正的联系,他们从小读的课本,重点都在新加坡如何从一个小岛慢慢发展到今天的模样。   至于中国的历史与现实,只是教材中的零星片段,加上教育里强调英语的重要性,使得很多年轻人即便会说中文,也更习惯用英语交流,久而久之,对中国的文化与情感自然淡了。   这种教育和社会氛围并非巧合,而是新加坡摆脱殖民、独立之初的刻意选择。   当时资源极度有限,政府必须让国民先把“我是新加坡人”牢牢记在心里。为了融入国际,华文学校一度减少,英语成了最重要的工具。   这样的政策让华人后裔更加看重本地身份,对祖籍国的情感则渐渐松动。   李光耀的个人选择,也深刻影响了国家方向,虽然他祖辈来自广东,但他的教育背景和思维方式,是彻底的西方化。   当时的新加坡无法只依靠东亚,于是他积极靠向欧美,甚至允许美军在此设立基地。   和中国建交反倒拖到了最后,原因很简单:中国当时太贫困,新加坡看不到实用价值。   直到后来,中国崛起,双方才慢慢建立经贸合作,如苏州工业园区的项目,汉语才重新被推到台前。   但即便如此,这些改变也没能让普通人对中国产生“特殊的感情”。   现实生活里,小小的习惯差异,也加深了隔阂,比如,一些大陆游客习惯大声说话,或者随手乱放东西,本地人就会觉得“不合规矩”。   在职场上,带有大陆口音的求职者,也常常遭遇隐形的顾虑,这种细节积累久了,两边都会觉得:彼此并不是同一个圈子。   因此,新加坡华人经常强调:“我们是华人的后代,但我们是新加坡人,不是中国人。”这句话听上去冷淡,但其实是社会共识。   他们的国籍就是新加坡,认同的土地也在脚下,而不是远方的祖籍地,站在他们的角度,这并不是挑衅,而是一种自然的本地化认同。

0 阅读:154

猜你喜欢

芸霄记史

芸霄记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