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一个台湾和尚突发脑溢血去世,弟子却没有把他的遗体火化,反而放到一个缸

混沌于浮云 2025-09-21 23:47:44

1954年,一个台湾和尚突发脑溢血去世,弟子却没有把他的遗体火化,反而放到一个缸里密封了起来,五年后开缸一看,尸体“五官分明,全身完好”,简直匪夷所思! 慈航法师本名艾继荣,1895年出生在福建建宁县一个普通书香家庭。父亲艾炳元是私塾先生,家里虽不富裕,但从小让他识字读书。他六岁进塾堂,跟着父亲学四书五经,日子过得还算安稳。可十一岁母亲谢氏去世,家境一下子就紧巴巴了。他十三岁辍学,学起裁缝,手艺活儿养活自己。十七岁父亲也走了,他没多犹豫,收拾包袱就去泰宁县峨眉峰,拜自忠和尚为师剃度出家。那年他刚好十七,正好开启新的人生轨迹。 出家后头几年,慈航法师跟着师父礼佛念经,日子简单重复。次年秋天,他去江西九江能仁寺受具足戒,从此正式当了僧人。之后他四处游学,江西南京到处跑,拜访高僧大德。在圆瑛法师那儿学禅,谛闲法师那儿听经,度厄老和尚那儿钻研净土。这些老师各有专长,让他对佛教教义打下扎实基础。话说回来,那时候中国佛教正乱哄哄的,他这些经历可不是白费功夫。 1927年,慈航三十三岁,进厦门南普陀寺闽南佛学院读书。太虚大师当时是院长,讲人间佛教理念,他听得入迷。可惜学潮闹起来,没半年就散了。他虽时间短,但印象深。1939到1940年,他跟太虚大师的佛教访问团,去印度锡兰南洋各国传法。路上他亲眼见不同文化里的佛教,回来后很多人把他当太虚弟子,他自己也这么认。太虚大师影响了他一辈子,推动佛教改革的精神,他后来都记在心里。 1947年太虚大师在上海圆寂,佛教整理工作就搁浅了。慈航没闲着,那年夏天印了《中国佛教革命的呼声》小册子,寄给各地寺院。里面说丛林寺院该办佛学院,做社会文化慈善事儿,还号召年轻和尚起来干,为佛教出力。这册子虽小,影响不小,显示他有担当。1948年秋,他应中坜圆光寺妙果和尚请,来台湾办台湾佛学院。学院只开了半年,资金跟不上就关了。但他没停,汐止静修禅院住持兴建弥勒内院,请他去驻锡,继续上课。那儿成了台湾佛学中心,他教《楞严经》《法华经》等经典,还办念佛会,吸引不少人来学。 慈航法师在台湾的日子,弘法积极。弥勒内院里,他每周讲经,弟子们围着听。他主张佛教要接地气,不光念经,还得做社会事儿。话说他身体本来胖墩墩的,教书育人忙碌,但精神头儿足。1953年农历除夕,他对弟子说自己色身要坏,明年二三月或最迟三四月走,还叮嘱别传出去。这话听着像预言,弟子们记住了。果然,次年农历四月初四,也就是1954年5月6日,他脑溢血示寂,年五十九岁。弟子们没慌,按照遗嘱处理遗体,没火化而是坐缸。 坐缸这事儿,在佛教里不是新鲜玩意儿,但慈航法师的特别在后头。示寂后,弟子们把遗体放进大陶缸,封严实了,安葬在后山基塔。缸里洒香灰花瓣,裹红布贴纸符,一切按规矩来。他们抬缸上山,挖坑埋好,上面堆石堆标记。五年里,没人动那地方,就这么搁着。话说这五年,台湾佛教圈子还挺热闹的,但弟子们守着法师遗愿,等着开缸那天。1959年5月19日,他们终于动手,挖开土,擦缸身,合力掀盖。一打开,香气扑鼻,里面遗体盘坐如初。 开缸那一刻,弟子们看呆了。遗体全身完好,袈裟风帽都没坏,面呈玻璃紫色,五官分明,眼睛亮晶晶的,耳鼻口全在,嘴唇还软。头发胡子稀疏长出,眉毛也多了些。皮肤风干但完整,双手下垂膝上,双腿稳稳交叉。简直跟活人入定似的。这不坏肉身,让人直呼匪夷所思。慈航法师就这样成就了肉身菩萨,台湾第一尊。弟子们没耽搁,抬回关房,用金箔裹身,塑成金身圣像。过程细致,从脸到四肢,一层层贴,刷清漆固定。 金身做好后,他们办安座仪式,抬进大殿放蒲团上。每天早课,弟子们焚香礼拜,绕行三匝。慈航法师的教化没断,弟子们整理他遗稿,印成《慈航法师全集》,120万字,分发寺院。里面有他讲经论著,主张发扬文化教育,利国利民。纪念会成立了,成员巡视金身,保持殿堂干净。信众闻风而来,跪拜供养,香火旺盛。话说这金身坐那儿,成了台湾佛教地标,提醒大家修行真功夫。

0 阅读:24
混沌于浮云

混沌于浮云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