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在国际军事舞台上始终保持着神秘的色彩。自俄乌冲突爆发以来,三年过去了,外

高干评世界 2025-09-21 16:35:46

俄罗斯,在国际军事舞台上始终保持着神秘的色彩。自俄乌冲突爆发以来,三年过去了,外界对俄罗斯军事力量的认知陷入了一个误区,许多人认为俄军在这场长期战争中已被 “掏空”。 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俄罗斯在乌克兰战场上所运用的,大部分仅是 “二流” 装备,而其真正用以应对北约的 “王牌” 武器,如今才缓缓登场。 2022 年冲突刚爆发时,俄军投入的坦克以 T-72B3M 为主,当时前线部队每 10 辆坦克里有 8 辆是这种改进型苏式坦克。 这些坦克加装了格栅装甲,能抵御单兵反坦克导弹,但面对乌军获得的北约 “标枪” 导弹,仍有不少损毁。 但同一时期,俄军在莫斯科红场阅兵中展示的 T-14 “阿玛塔” 坦克,却始终未出现在乌克兰前线 。 当时俄军装甲兵司令公开表示,“T-14 需在更关键的方向承担任务”,明眼人都看得出,这是为应对北约可能的介入留一手。 2023 年是俄军调整装备策略的关键一年。这一年,俄军在乌克兰大量使用 “天竺葵 - 2” 无人机。 单月投放量最高达 500 架,每架造价约 2 万美元,却能迫使乌军动用单价 150 万美元的 “爱国者” 导弹拦截。 也是在这一年,俄罗斯军工企业宣布,苏 - 35S 战机产量较 2022 年翻倍,达到每月 4 架,这些新生产的战机并未全部投入乌克兰。 而是有三分之一部署到了加里宁格勒,直面北约东翼的波兰、立陶宛。 2024 年 5 月,俄军的装备运用出现明显变化。原本用于打击固定目标的 “伊斯坎德尔 - M” 导弹,在黑海海域成功击沉一艘向乌军运送军火的北约籍货轮。 当时俄军通过卫星定位锁定货轮航线,在克里米亚发射导弹,精准命中货轮中部,船上 200 多个军火集装箱瞬间爆炸,浓烟在黑海上空弥漫数小时。 这次打击并非偶然,而是俄军对老武器改造后的实战测试。 此前半年,俄军已完成 “伊斯坎德尔 - M” 反舰型号的定型,此次行动直接让北约意识到,黑海航运安全不再有保障。 2025 年初,俄军开始在关键方向部署高端武器。1 月,库尔斯克地区首次出现光纤导控无人机,这种无人机不受电子干扰影响,能深入乌军后方打击后勤仓库。 部署首月,乌军在哈尔科夫至顿巴斯的补给车队通过率就从 80% 暴跌至 45%,不少弹药仓库因遭精准打击被迫转移。 同一时间,俄军在巴伦支海部署了 3 架可挂载 “匕首” 导弹的米格 - 31 战机。 这些战机每天升空巡逻,监控北约北海舰队的动向,北约方面承认,“米格 - 31 的存在让舰队活动范围缩小了 30%”。 也是在 2025 年,俄罗斯军工产能迎来爆发。4 月,俄罗斯战术导弹集团宣布,“口径” 巡航导弹月产量提升至 120 枚,是 2022 年的 3 倍;5 月。 无人机制造商 “喀琅施塔得” 公司透露,“猎户座” 察打一体无人机生产线已扩展至 3 条,年产量可达 200 架。 这些产能提升的成果,并未全部投入乌克兰,俄军总参谋部数据显示,2025 年新生产的武器中,有 40% 被直接储备,用于 “应对北约方向的潜在冲突”。 在战略武器层面,2024 年 10 月,俄军战略火箭军完成第 12 个 “亚尔斯” 导弹团的换装。 至此,俄军陆基核力量中,“亚尔斯” 导弹占比已达 70%,这些导弹可携带 3 枚分导式核弹头,射程覆盖欧洲全境及美国部分地区。 同期,俄军在哈萨克斯坦的萨雷沙甘试验场,完成了 S-500 防空系统的反高超音速目标测试,成功拦截了一枚模拟 “匕首” 导弹的靶弹。 这一测试结果让北约担忧,其现役高超音速武器可能失去威慑力。 从这三年的装备投入和产能变化能清晰看出,俄军在乌克兰的作战更像是一场 “库存消耗战” 与 “战术试验场” 的结合。 用老旧装备消耗乌军及北约援助,同时借机测试新改造武器的实战效果,还同步提升军工产能、储备高端武器。 现在外界看到的俄军装备损耗,只是其战略布局的冰山一角,那些未投入乌克兰的 T-14 坦克、S-500 系统、“匕首” 导弹,才是俄罗斯应对北约的真正底气。 所谓 “俄军被掏空” 的说法,不过是忽略其战略储备和产能反升的片面判断。 信源:克里姆林宫:北约已参与俄乌冲突,正与俄罗斯作战——搜狐

0 阅读:19

猜你喜欢

高干评世界

高干评世界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