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中国首位性学家,主动公开行房过程,鲁迅坦言:他的主张要到25世纪时才能实现,

重楼读世界 2025-09-20 22:43:01

他是中国首位性学家,主动公开行房过程,鲁迅坦言:他的主张要到25世纪时才能实现,其后来结局如何?   1926年的北平城,一本薄薄的《性史》让读书人手不释卷,却也让学界炸开了锅。   留法博士张竞生以北大哲学教授的身份,公开刊登大学生的私密经历,还在按语里分析性反应原理。   彼时的人们骂他“文妖”,可谁也没想到,这位被鲁迅断言“主张要到25世纪才能实现”的学者,早在几十年前就带着村民在粤东山区修公路、办农校,把“美”的理念种进了泥土里。   张竞生的故事远不止“性博士”这一个标签。1888年出生在广东饶平的他,骨子里就带着潮汕人敢闯敢试的劲头。   青年时因剪辫子被军校开除,后来追随孙中山闹革命,31岁那年又漂洋过海到法国里昂大学攻读哲学博士。   1919年带着“美治主义”理想回国时,他满脑子都是用科学理念改造社会的蓝图。这种理念不是空谈美学,而是要让科学和审美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夫妻关系到乡村建设,都该有章可循。   1920年,刚当上金山中学代理校长的张竞生,就给广东省长陈炯明写了封长信,建议“每对夫妇只生两个孩子”。   在那个讲究“多子多福”的年代,这话无异于天方夜谭,他因此得了个“神经病”的绰号。但这次碰壁没让他退缩,反而让他看清了封建思想对人性的禁锢有多深。   两年后,蔡元培把他请到北大任教,这里成了他传播思想的舞台。在哲学课堂上,他讲性心理学毫不避讳;在风俗调查会上,他坚持要把“性史”纳入研究范围。   1923年,他提出“爱情四项定则”,说爱情要讲条件、可比较、能变迁,夫妻本质是朋友关系,这些话在当时听着就像颠覆伦理的宣言。   真正让张竞生站在风口浪尖的还是《性史》的出版。1925年冬天,他在《京报副刊》登启事,号召读者“寒假里记述个人性史”,不到一个月就收到两百多篇来稿。   精选出的七篇文章里,有青春期的懵懂,有婚姻中的困惑,张竞生则用科学家的严谨写下按语,从生理学角度分析其中的规律。   书籍一出版就被抢购一空,却也引来了铺天盖地的指责。教育部门说他“毒害青年”,书店不敢摆,报纸骂他“诲淫诲盗”。   1926年,张竞生被迫离开北大,可他没觉得自己错了,只是觉得这个时代还没准备好接受科学的性教育。   离开北大后的张竞生,把“美治主义”的理想搬到了更广阔的天地。1928年在上海开办“美的书店”,卖的不只是性教育书籍,还有介绍西方文化的译著。   他主张饮食要讲科学,穿衣要讲美观,连走路姿势都要讲究健康,这些现在看来稀松平常的观念,在当时都是新鲜事。   可惜好景不长,书店因查禁书籍多次被封,他自己也几次进了监狱。但这位“行动派”学者没被打垮,30年代后,他把目光投向了乡村。   1942年,张竞生回到故乡饶平,在浮山创办了农校。他带着学生在山里开公路,按美学标准设计道路曲线;在田间育苗圃,教农民种高产作物;还提出“民库证券”的想法,让农民能借到长期低息贷款。   当地人记得,这位留洋博士穿着粗布衣服,跟农民一起在田里干活,讲起种植技术头头是道。他还想组织中国农民党,让农民能抱团维权,可惜因为时局动荡没能实现。   后来有学者评价,几十年后的新农村建设,有些做法竟然和他当年的尝试不谋而合。   张竞生的一生就像个矛盾体。他因谈性被骂“伤风败俗”,却在乡村建设中被赞“有远见”;他提出的节育主张比马寅初早了37年,组织的风俗调查培养出了后来民俗学界的中坚力量。   可这些成就,在当时远不如“性博士”的标签显眼。1953年,65岁的他还给毛主席写信重提节育建议,没收到回音也不气馁。   晚年的他蛰居乡间茅屋,翻译世界名著,写《性理书简》,把没说完的话都写进了书里。   1970年5月4日深夜,82岁的张竞生在读书时悄然离世。   当时村里人大多不知道,这位常被批斗的老人,曾是北大教授,更不知道他那些被骂“荒唐”的主张,后来慢慢变成了常识。   现在性教育走进了中学课堂,节育成了基本国策,乡村建设也讲究科学规划,只是很少有人再提起这个开风气之先的先驱者。   张竞生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思想者往往走在时代前面。他的争议不在于观点对错,而在于太早把几十年后的问题摆到了人们面前。   鲁迅说他的主张要到25世纪实现,或许是觉得改变根深蒂固的观念太难。但张竞生用一生证明,哪怕不被理解,也要坚持用科学和理性改造社会。   当我们今天坦然谈论性教育、关注乡村发展时,其实都在一步步靠近他当年的理想。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来评论区聊聊。

0 阅读:80

猜你喜欢

重楼读世界

重楼读世界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