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1日,钱学森之子钱永刚怒批教育:“中国教育最缺的不是分数,而是无休止的一味刷题,把孩子们与生俱来的好奇心、求知欲给抹杀了!” 现在咱们养孩子,好像都陷入了一个怪圈。家长们拼尽全力给孩子报补习班、买习题册,就盼着孩子分数能再高一点;学校里老师也围着考试转,课堂上知识点讲完,剩下的时间基本都在刷题讲题。 可到头来呢?好多孩子把解题技巧练得滚瓜烂熟,眼里却没了对世界的好奇。你问一个十八九岁的年轻人,喜欢什么、对什么感兴趣,他往往一脸茫然,不知道怎么回答。 之前看脑科学研究才知道,那些天天埋头刷题的孩子,大脑里负责创造力的区域,活跃度越来越低。这刷题哪是单纯的学习方法啊,简直像个模具,把孩子的大脑和心思都塑造成了一个样。 长时间重复做同类题目,大脑里处理这类题目的神经通路是快了,可那些能迸发奇思妙想的“小路”,慢慢就荒废了。 北京师范大学也做过研究,发现刷题强度大的学生,大脑前额叶皮层——就是管创新、解决复杂问题的地方,活跃度明显比其他孩子低。 孩子生理上有了变化,表现出来也很明显。现在不少老师都说,学生们碰到稍微变点形式的题目,立马就慌了,拿着笔不知道怎么下手。 这背后,是多少家庭把孩子喜欢的玩具、感兴趣的课外书收起来,换成一本本习题册。时间长了,孩子要么觉得“喜欢的事太耽误学习”,要么就把练习册藏起来,打心底里抵触。 其实看看钱学森家的教育,跟现在比完全是另一种样子。 钱学森晚年说过,要是他每周给儿子辅导一道题,钱永刚考个好大学肯定没问题,但他没这么做。他更在意守护孩子的好奇心,比如孩子问“飞机为什么会飞”,他不会直接给答案,而是引导孩子自己去探索。 家里的教育也都是“身教”,父亲吃饭都穿得整整齐齐,教孩子懂得尊重;母亲看到孩子犯错,会温和提醒,让孩子学会担当。这些东西,可不是刷题能刷出来的。 好在现在有些地方已经在改变了。杭州有所中学,把课后辅导班改成了自由阅读课,评价学生也不只看考试成绩。 一年下来,孩子们不仅在科技创新比赛里拿了更多奖,文化课成绩也没落下。这说明不疯狂刷题,孩子照样能学好,还能保住那份好奇心。 钱永刚自己的经历也挺有说服力,他18岁去参军,30岁才上大学,人生走了不少弯路,可最后依然活得很精彩。这也告诉我们,人生不是只有考试这一条路,孩子的价值也不能只用分数来衡量。 希望咱们能早点跳出“刷题内卷”的怪圈,别再为了眼前的分数,让孩子们失去对世界的好奇,毕竟那才是他们未来能走得更远的动力啊。
9月11日,钱学森之子钱永刚怒批教育:“中国教育最缺的不是分数,而是无休止的一味
栗頿聊
2025-09-20 17:36:40
0
阅读:15